津,一旦局勢不妙,立刻發病支援外,並不能作出任何更有效的反應。
隨着盧溝橋事變的發生,一時之間,中國上空電波往來不斷。南京、重慶、北平,這幾個大城市之間,時刻不停的進行着電報聯絡。
而同時,日本的華北駐屯軍和東京之間,還有東京參謀本部和各支部隊之間,也是電波往來不斷。
與中國方面主要是進行是否擴大戰事的協商不同,日軍方面,則是單純的調集兵力的命令。就在宋元哲還在和南京、重慶磨嘴皮子,討論日本是不是準備全面侵華的時候,日軍卻已經無聲無息的,悄悄在大規模調集兵力,準備全面侵華了。
范哈兒現在,還需要真正進行全面戰爭的動員呢。
因為事變已經爆發,而且老蔣也下令進行戰備和戰爭動員了,范哈兒也無須顧忌,立刻拿着老蔣在統一戰線成立後,就許給他的兩個軍番號,進行了擴軍行動。
實際上,他現在控制的川軍,在和平了劉文輝的部隊後,就已經達到了擁有兩個軍番號,實際卻有三個軍兵員的實力。這一次老蔣許給他的另外兩個軍番號一可以使用,當然馬上進行了再次擴編。
除了原來的新七軍,原劉文輝的第二十軍外,這次新增的兩個軍番號,正好是原來的第一百軍和第九十九軍。整體在編人員,將會達到二十五萬人左右。
范哈兒早有計劃,將來除了必須留下一個軍留守川康外,另外三個軍,基本都可以抽調到前線去,而現在第一個可以上場的,則還是他的老派嫡系新七軍,這個抽調走了最精銳的第四師後,戰力雖有所下降,但綜合實力,仍舊排名全川第一,完全不再平津的二十九軍之下。
歷史上的二十九軍一直是全國比較精銳的部隊,在平津被日軍以十幾萬的優勢兵力擊潰,只能算是惜敗。現在新七軍不比他們差,就絕對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了。
只是現在華北的戰事,還會讓二十九軍像歷史上那樣一敗塗地麼?
宋元哲的二十九軍在佔據平津後,迅速擴充為5個師,共計48個團,總兵力達10萬以上。其中張自忠的第三十八師轄5個旅,共計11個團,兵力近3萬人。二十九軍裝備此時也令人刮目相看。士兵普遍使用捷克式步槍,排長用德式伯格曼衝鋒鎗,連長每人1支二十響駁殼槍,每班配備擲彈筒2門、槍榴彈2支、捷克式輕機槍1挺。全師共裝備輕機槍700餘挺,比中央軍甲種師編制的274挺,多出一倍多。由於訓練水平的提高和武器裝備的改善,此時的二十九軍,堪稱中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
強大的實力,有時候不止帶來的是信心,還可能是遮蔽人認清自身的一層紗墓。
此時駐守平津的二十九軍將士,就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認為平津地區日軍以區區三萬人,斷然無法和十萬之眾的二十九軍對抗。
事變發生後,對於前線發生的交火事件,宋哲元將軍面對關心的記者時,公然表示:
「目前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只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
即便南京方面,因為已經得到比較確切的情報,電告宋元哲,讓他「積極應戰。」
這位軍長也還是下令部隊,「有戰則可以應戰,無戰則不可主動尋戰。」
根據這個精神,二十九軍各部都按兵不動。三十七師旅長何基灃要求趁豐臺日軍空虛之際主動攻擊,被張自忠制止。
眾所周知,日本政府已經做出了擴大戰爭的決策,只是華北日軍在宛平一戰發現二十九軍戰力強勁,這才感到兵力不足,與冀察當局的交涉只是緩兵之計,爭取時間增調部隊。宋哲元與張自忠等人對此缺乏對此的判斷,仍致力於通過外交斡旋解決事變,於是與日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蘆溝橋事變時的平津地區態勢,日軍根據《辛丑條約》佔據了各個戰略要地,和二十九軍陣地犬牙交錯。這樣二十九軍只得眼睜睜地看着日軍在停戰協定的掩護下頻繁調動,佔據有利攻擊位置。
一直到7月下旬,宋哲元依然對局勢沒有清醒認識。
這時中央軍增援部隊和張學良、楊虎城二部,已經開到保定、滄州一帶,到這時宋哲元反而還在擔心中央軍來搶他的地盤,在24日給蔣介石的一封信中仍說
第一百八十六節 開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