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石料,有一絲瑕疵,這些石像都不會出現在乾陵之中,而後來之所以毀了,只有一個原因,地龍翻身破壞了乾陵的龍脈。
一個帝國從無到有,從強盛直到覆滅,也是一條龍脈從形成到巔峰,再到龍氣耗盡,走向山窮水盡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龍脈可能耗盡了地氣,但絕對不是就直接破壞了。
所以,整個帝陵就算沒有了龍脈支撐,還是有些地氣滋養的,而地震,也就是俗稱的地龍翻身,不是破壞了龍脈,就是泄盡了地氣。
沒有了地脈滋養,乾陵的石像自然會受到破壞,而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頸部開裂,所以才會有研究人員推斷,那六十一尊番臣像,一部分毀於那次大地震。
其餘的石像,很可能毀於距今五六百年前的明末清初的屢次戰爭,因為只有戰亂時期,才會有人鋌而走險,想要盜掘帝陵。
和平時期,特別是封建王朝時期,不管是誰,挖掘別人家的祖墳,都是會被天下人共棄的,就算是皇帝也不行。
研究的龍脈多了,於山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乾陵,這就是一條木龍,所以它紮根在山中,乾陵就是挖空了一座山建造成的。
土生木,所以唐代才興盛了那麼多年,而如果乾陵下面是一條土龍,如果上面栽種了樹木,那麼就是消耗土龍的龍氣,自然就讓這座王朝存在不長遠。
其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滿清,滿清是水德,滿清的龍脈就是一條水龍脈,而上面卻遍植樹木,以為這樣能夠遮掩地下的陵墓,不讓人盜掘,卻沒先到,這樣一來,讓他們的龍氣宣洩的更快,最後所有帝陵,全部被人在短時間內挖掘一空。
不知道是誰給清王室出的這麼一個點子,雖然覆滅了滿清,卻也泄去了大部中華地脈,讓中華國運受損,一直低迷了一百多年,才重新恢復。
明朝是火德,「明」這個國號有傳說指出是「三重火」,明是漢人王朝,漢朝是火德,稱為炎漢,兩重;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屬火,又明字拆開是日月,日者陽之極也,日配朱色,也成一火。
滿洲清,自然是水德,而且是三水,所以是三水滅三火。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滿清三水滅三火的明朝,而後被人抽乾了三水,所以滅國。
於山所在的於家,現在找了一塊寶地,而這塊寶地應該是土靈穴,土生木,所以在這裏種樹絕對合適,不過,種樹是宣洩地氣,消耗龍脈的行為,如果要滋養地脈,其實什麼都不做就行,因為這裏地下有火。
原來於山還不能完全明白,這裏的一處好好的犀牛飲水局,怎麼會那麼輕易的被破壞了?
當時他只看到了下面的水壩蓄水淹了這裏,而沒有看到此地地下是火局,水火相剋,自然破壞了一塊風水寶地。
而現在,溫泉的出現,達到了水火相濟的局面,才催生出來這塊犀牛望月局。
火生土,所以地下火脈正好滋生了土靈氣,所以於山才能夠確定這裏是一處土靈穴。
土靈之地,加上地下水火相濟,所以能夠種植一些樹木,以平衡地下水,反而會滋養地下火。
土能生木,但是水也能夠生木,所以這裏種植樹木,消耗的土靈氣並不會很多,而木生則火旺,火旺催生土靈,這就形成了一個滋養地脈的絕佳循環,所以於山說種桃樹,自然不是隨便說說的。
說着話,夜色已經漸濃,躺在這萬籟俱寂的山中幽谷之中,如果不說話,很容易犯困。
於水和於海聽着於山講古,很快就迷迷瞪瞪睡了過去。
這片山谷無風,加上地下有火脈運行,自然不會太冷,於水和於海鑽進睡袋,也感覺不到寒冷,自然睡得昏天黑地。
而於山卻睡不着,他此時開了天眼,不停的觀察周圍的氣息流轉。
今天於山點開了靈穴,讓這座土靈穴變得活躍了起來,也就是說此時是靈氣最不穩固的時刻,如果這裏的變化被山中之靈注意到過,今天絕對不會錯過機會,前來吸取靈氣。
而一座龍脈,如果宣洩了地氣,自然也就廢了,所以才會有人守墓。
鑽出帳篷,於山看着升騰而起的霧氣,這是水火相濟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