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弘治十二年考取的進士,比大人您還要晚一屆,只是因得到朝中貴人相助,才步步高升……」
楊武斜看文祥晉一眼:「那以你的意思,本官不用擔心?」
「正是如此。」
文祥晉以為自己說的話起到了效果,語氣中帶着幾分自信,道,「說白了,沈之厚年不過二十,就算從娘胎里算起,有多少經營俗務的造詣?要說能在地方上引發多大風波,實不可信,多半是以訛傳訛。想當初他在三邊總督任上,還是劉公公清查九邊弊政才引發官場風波,而他在那次風波中根本是無所作為,只因為是天子之師才調往京城任兵部尚書。」
楊武冷笑不已:「那當初他在南寧府時,南寧知府高集之事,該作何解釋?」
「嗯?」
這下文祥晉說不出話來了。
楊武道:「若他只是普通的讀書人,本官怕他作何?但這位真不是什麼善茬,他在地方從來都不循規蹈矩,每到一處必伴隨兵馬調動,他在西南、東南時,地方相繼出現兵禍,都是他領兵平息。」
「這樣一個善於領兵的文官,甚至做出強搶民女之事,連地方知府都為其所害,你覺得本官可以高枕無憂?」
文祥晉站在那兒,整個人都懵了。
顯然他對沈溪的功課做得不夠,被楊武喝斥也沒法辯解。
見楊武很惱火,文祥晉訥訥請示:「那大人您準備……」
楊武道:「劉公公已派快馬送信來,說是委派身邊幕僚到宣府來辦差。劉公公和沈之厚交戰的戰場,從京城轉移到宣府,讓人膽戰心驚……無論哪一方出事,本官都不好交差啊。」
文祥晉一臉遲疑:「這……劉公公不依不饒,居然派人追到宣府來,分明是要除沈之厚而後快啊。」
「這種話,也是你能說的?」楊武瞪着文祥晉道。
文祥晉唯唯諾諾,等楊武氣稍微消了點兒,才又分析:「若劉公公得逞,堂堂宣大總督、前兵部尚書在宣府出事,還是當今帝師……大人責任不輕,丟官都算輕巧的。至於不成的話,公公必然怪責,這不是讓大人您夾在中間難做人嗎?」
楊武咆哮如雷:「知道本官難做,還不趕緊為本官想辦法?就這麼眼睜睜看着本官為難而無所作為?」
「這兩天沈之厚就要到宣府,萬一他到來後先拿本官開刀當如何?本官可是劉公公拔擢,朝中不少人知曉,沈之厚難道不會提前作防備?」
「是,是!」
文祥晉發現自己惹上了麻煩,上門來明明是想勸慰楊武,結果卻把自己給搭了進去。
畢竟楊武手下幕僚不少,這麼機密的事情唯獨被他知曉,意味着事情只能交給他完成。若是平時這可是跟楊武親近的大好機會,但這次差事,很可能是協同劉瑾派來的人殺沈溪,讓他茫然不知所措。
楊武一拍桌子:「沈之厚來宣府,先以禮相待,最好能投其所好,但他到底有什麼喜好,尚不得而知,你去好好打探一番,本官好有針對地進行安排。」
「是,是!」文祥晉只能接連應聲。
「再者……」
楊武瞪着文祥晉,道,「劉公公派人到宣府來的消息不得泄露出去,更不得泄露特使的行蹤……之前本官還發愁讓何人接待,現在看來你去最合適。」
文祥晉苦着臉道:「那大人,沈之厚來宣府,由誰接待?」
楊武冷笑不已:「當然是找不知情的人,若你去跟沈之厚通風報信當如何?你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即可,接待沈之厚之事與你無關……但你先得把沈之厚的喜好給本官打探出來,只要能對症下藥,本官就不信這世間有無縫的雞蛋!」
……
……
沈溪離京才幾日,京城官場便經歷一場大動盪。
原吏部尚書劉宇入閣,成為內閣四把手,位列謝遷、焦芳和楊廷和之後,而劉宇吏部尚書的位置由張彩接過。
刑部尚書王鑑之致仕後,原刑部左侍郎劉璟接任。
新任兵部尚書則是原兵部右侍郎曹元。
除此之外,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機構也有大量官員更迭。
經過清洗,朝廷六部中有三部為劉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