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惠和九國公使一場大吵,雙方不歡而散。
很快,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就通過各國公使傳回歐洲,這其中,像荷蘭、盧森堡等幾個小國都是打醬油的,法國和美國態度相對平和,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嘴臉,只有英國和意大利的反應最為激烈。
比較有意思的是,英國和意大利不是一夥的。
儘管德意日三國仍還沒有簽訂軍事同盟條約,但是誰都能看出來,德意日軸心軍事同盟的形成已是板上釘釘,很難逆轉,眼下德意日三國之所以還沒有簽約,不過是因為其中的條款有分歧,都想爭取更多的權益,更少擔負責任。
而英國,則跟蘇聯一樣,是這個即將成型的軍事同盟的主要敵人!英國希望這個即將成型的軍事同盟能將矛頭對準蘇聯,推行綏靖政策,對於德國的許多過分的行為一忍再忍,甚至不惜簽訂慕尼黑協定出賣捷克。
所以從根本上,西方九國就不可能統一行動。
看到嚇唬沒用,幾個小國便立刻決定放棄了。
美國和法國也開始置身事外,事實上,美國和法國對中國是充滿了同情的,對孤軍營的遭遇也是深表同情,因為這根本就是英國人背信棄義在先所惹出來的,要不是當初英國人背信棄義羈押孤軍營,又怎麼會有今天的事?
所以,真正下不來台的只有意大利還有英國。
英國尤其尷尬,不管怎麼樣,英國都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工業製造實力雖然已經超過英國,但是說到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卻要比英國差得遠了,德國和蘇聯的工業實力也很強,但是國際影響力遠不如英國。
所以,對於中國政府的強硬,英國是尷尬的。
根據以往經驗,英國人原以為只要嚇唬一下,中國就一定會認慫,可是誰又能想到,這次中國人居然就跟打了雞血似的,根本沒有認慫,反而呲出兩排獠牙,擺出了要跟英國人較量一番的架勢,這個就很尷尬了。
中國人的回覆傳到倫敦,張伯倫立刻召開內閣會議。
張伯倫並不是好戰分子,所以對於德國的咄咄逼人,他一忍再忍,但是這絕不意味着張伯倫就是好好先生,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德國人的工業實力及軍隊太強大,張伯倫是絕對不會這麼好說話的。
而中國,在張伯倫眼裏,一貫是軟弱可欺的。
兩次鴉片戰爭,將中國人面對西方人時的自信打得蕩然無存,卻也將英國人面對中國人時的自信高高托起,事實上,張伯倫從來就沒有拿正眼瞧過中國,中國在他的眼裏,就是個英國的商品傾銷地,一個任由欺負的弱小的國家。
所以,張伯倫在接到駐渝公使的回覆之後,還是想要開戰的。
不過,打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軍隊從哪裏調撥?
英軍除了本土陸軍以外,還有印度、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僕從軍,眼下歐洲的局勢劍拔弩張,從本土調兵顯然是不行的,而且從本土調兵去中國距離太遠了,在路上就要消耗好幾個月,等到中國時黃花菜都涼了。
最可行的還是從香港或者新加坡調兵過去。
不過香港原本就只有一萬駐軍,用來防備廣東日軍都顯得不足,這麼一來,就只能從新加坡調兵,新加坡的駐軍倒是足夠,足有五萬!
但是,要想把新加坡的五萬陸軍運到上海,需要動用大量船隻,這個光靠遠東艦隊是完成不了的,還需要將印度洋上的艦隊也調過去,但是如果將印度洋上的艦隊調過去,又勢必會引起日本的反彈,所以必須先搞好外交交涉。
另外,動用這麼龐大的海軍以及陸軍,軍費開支也是十分巨大,雖然在中英戰爭結束之後,可以通過中國政府賠款來補償,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這筆軍費開支那必須由英國政府先行墊付,這對於原本就財政拮据的英國政府來說,是個巨大負擔。
財政部長就首先開始大聲哭窮:「首相閣下,我很遺憾的通知你,財政的賬上已經沒有更多的錢,根本支撐不起這樣一場大的軍事行動,別說動用兩個艦隊運輸五萬人的陸軍到萬里之外的中國戰場,就是調一個師的部隊到印度,都已經很難做到了。」
「錢不是問題,可以發行公債。」張伯倫擺擺手,說道
第1109章 外交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