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翟城頭,夏侯惇一樣也不輕鬆。△頂點小說>
曹操大軍屯兵許昌,再不發一兵一卒來援助,這陽翟只能靠他夏侯惇領一萬士卒堅守。
司州軍圍城猛攻不止,近十日鏖戰下來,四面城牆多有坍塌,軍中損傷過半,又左右不見外援至,士氣早低靡得厲害。若非城中眾大族齊心,盡遣部曲族人襄助守城,這陽翟城早就陷落了。
七年前,借征朱雋之機,李傕等西涼軍洗掠潁川、陳留二郡,潁川受創最重,豪族百姓十室九空,名士多逃往荊州,曹操治理數年下來,方得慢慢恢復些元氣。陽翟作為潁川治所,城內已有十餘家回歸和新安置的大戶居住,盡恐懼司州軍入城,前後合力湊出近兩萬部曲、族人助夏侯惇守城。
有這許多助力,雖已接到曹操密令,知曉涼州之變,夏侯惇隨時可領騎兵突圍而走,只要曹操主力未損,便讓這陽翟城給鄧慕安也無妨,可他夏侯惇並不甘如此。
司州卒兵為天下第一等的精銳,然在攻城戰中能佔到的便宜卻不大,有馬超等作亂涼州,陽翟每多耗一日,鄧季實力就多受損一分!
如此形勢下,鄧季還執着於陽翟,對任何智者來說,都是不可取的!
在夏侯惇想來,司州軍中士氣亦當低落,若能始終將鄧季拒之城外,使得司州軍灰頭土臉退回去,定為幾家共取司州的關鍵一役,此後曹鄧兩家當此消彼長,形勢只會對曹操越來越有利。
作為曹營中首將。夏侯惇無論如何得將這陽翟堅守下來。
城內。他反覆遣文吏往各大族中說明厲害關係。揭露四等民之策的危害,直將各豪族最後一絲力量都壓榨出來才罷;城中尋常人家,也分發軍糧,勸誘百姓上城牆襄助。
榨乾他夏侯惇身上最後一絲能量,這陽翟城終於得堅持到今日。
只是近十日激戰下來,城外鄧季軍始終不見減少任何一面將校旗幟,不見任何一曲人馬撤離。
他們竟然還不肯退兵?是鄧季身邊無智謀之士麼?
難不成西涼亂起之說,並非為真?或者叛亂已被迅速平定。無需鄧季再遣兵往涼州?也無需擔心上黨之戰?
雖然已數次得聞馬超、韓遂等起亂鄧季後方,波及整個涼州,然而城下穩紮穩打,毫不見氣餒,絲毫不肯退讓的三支司州強軍,反而又讓夏侯惇疑惑不定。
難不成鄧慕安這時候還在妄想再誘出曹操屯在許昌的大軍?
又或局勢又有什麼新變化,自家仍未得知?
各種猜測中,又有一份隱隱的得意:已時快到,司州軍中卻尚無動靜!
往日裏,司州軍辰時便開始攻城。到這時至少已經攻城兩波!
莫不成,鄧季退兵正在今日?自家就要建功?
不管夏侯惇各種猜測。太陽升到頭頂,再緩緩偏西,時間一點點過去,城外司州軍軍營中只不時有斥候外出、返歸,卻並無人馬出戰!
數日鏖戰,突然難得的一日安寧,城頭上非止一個夏侯惇,見鄧季軍不再攻城,顯然出了變故,越來越多的軍士、部曲甚至普通百姓,都開始興奮起來。
這定然是司州退兵的前兆!
又或者,軍心崩亂,鄧季也開始彈壓不住了?
各種興奮議論中,直到臨近黃昏,城下軍營中才幾聲牛角號響,西城外蕩寇、南城外驍騎兩面軍旗緩緩出營,隨後跟着兩軍大隊人馬。
攻城數日折損下來,蕩寇軍旗後面,跟着的人甚少,車黍果毅校本不在,此時除了傷兵,只剩四五千騎,驍騎軍旗後面則有近七千。
只是這兩支強軍中的卒兵,人人乘騎在馬上,這可不是要攻城的模樣。
夏侯惇心中一松,頓時又是一緊:司州軍並未收拾營帳,聚攏傷兵,這並非撤圍,也不是攻城,那要做什麼?
鐵騎轟鳴中,蕩寇軍繞過西、南城門;驍騎軍繞過南城門,馬頭所向,都是東方。
東方?
夏侯惇急下城牆,打馬奔往東城門,再等城樓,往東邊遠眺。
城東十里之外,原來早已有煙塵大起。
何事有變?
焦心等一會,視線盡頭就開始出現一簇簇涌動的人頭,隨後的人馬越來越多,直到黑壓壓一片,粗略估
339.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