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遞弱代償
老王頭繼續瞎白活:「《物演通論》本身使用了演化這個詞,但是它卻違背了演化的原意,搞着搞着,還是把演化搞成了進化。這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觀察角度。進化的角度是直線的,着眼於物種從低到高的進步。演化的視角是放線的,着眼於物種的分化,沒有低級高級之分。
羅胖舉了一個例子讓大家吐槽得很厲害,說螞蟻這種低級的動物存在度比人類高,它們的重量加起來比人還重。他可能說錯了詞兒,可能想說的是數量,這總沒爭議了吧?不管哪一個,我估計螞蟻的重量也是比整個人類大得多的。
這個例子不明顯。他應該說細菌。成年人體的細胞超過10萬億個,而僅僅在消化道里的跟人類形成互利關係的細菌就遠遠超過10萬億,更不用說在皮膚、口腔等種種地方的細菌了,這才是存在度的典型例子。
但是人類和螞蟻、細菌沒有可比性,我們的審美觀太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總是會感覺怎麼這種比較這麼彆扭呢?根本的原因在於物種的演化是多樣化,螞蟻什麼的選擇了它們的演化道路,這是無意識的,在分化的岔路口,所有的個體和群體都是盲目的。
為什麼呢?因為自然界有兩把剪刀,一把在死神手裏,通過剪除一部分、存留一部分來促進演化。另一把剪刀是性選擇,通過配偶的喜好、繁殖的策略和撫養後代的策略等來淘汰一部分、存留另一部分。
這兩把剪刀都是無形的,個體對此毫無察覺。進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拿『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來舉例子。雞之前的物種,我們把它叫作『始祖雞』吧。始祖雞的出現並不是像著名科研機構德雲社說的是被生活所迫。而是一點一點的不同,通過幾十萬年、上百萬年的基因突變的積累才逐步變成了現在的準譜雞。
所以呢,這個問題的正經答案是:雞和蛋是慢慢從始祖雞和始祖蛋共同演化來的,有些突變發生在雞身上,有些突變發生在蛋身上,在百萬年尺度的漫長歲月里均勻地分配在過渡的雞和過渡的蛋身上。
在漫長的歲月里,沒有任何可能某一隻雞或者某一個蛋能夠察覺到自己的變化,就算有一個永生的科學家對着過渡的雞和過渡的蛋拿着放大鏡、顯微鏡看,恐怕也看不出一代跟下一代的差別來。
這個理論放在人的進化上面也是行得通的。大自然的花式剪刀在五大洲四大洋是不同的,取決於那裏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恰好是在東非這個地方,跟現在的我們基因幾乎一樣的智人終於被剪出來了,那一年是7萬年前。
那個時候,智人處在最苦逼和危險的時候,只有幾千人的規模,就像現在我們心疼和可憐雪豹、大熊貓或者加拉帕戈斯象龜一樣。這是因為非洲的環境變得相當惡劣,食物匱乏。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出自《人類簡史》。
作者認為有一個部落出現了講故事、談八卦的文化,拓展了智人的社交邊界,讓更多的部落可以團結起來,認同同一種價值觀,維護同一塊牌坊。
人類社會的規模拓展了,有個部落的牛人發明了獨木舟,有的部落學會了使用骨針來縫製衣服,有的部落發現了可以塗在箭頭上的毒藥,用來打獵有特效,各種部落間的生存技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流着。發生了作者所謂的『意識革命』。
從這個時候開始,智人才登上了食物鏈的頂端,龐然大物的非洲象,兇殘兇猛的獅群,機智幾乎不遜於智人的人族小夥伴,都不再是智人開疆拓土的障礙。從這一刻起,智人佔領了整個非洲,走出去,佔領中東、蔓延到歐洲,將尼安德特人趕進了地中海。
這場史詩般的征途在人類學家看來波瀾壯闊,可是當事人的我們的祖先卻毫無感覺,他們只是想着有更多的食物、更溫暖的獸皮、更宜居的洞穴、更好的照顧家人和族人。
集體無意識是物種進化和社會演化的最大特點。文明是一點一點的取得的,尼安德特人或者亞洲的丹尼索瓦人都是一點一點被逼退的。但是,文明的進步並不意味着所有的過往的生存技能被摧毀掉。
對於物種,我想反對遞弱代償的遞弱,不知道剛才有沒有說清楚。物種不是一代比一代弱,而是越來越多,就像造七級浮屠,肯定是下面的樓層比上面的要大,才能承載層層疊加。要立體地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