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內閣的辦公地點是在宮中,一般處在乾清宮和午門之間的位置,方便閣臣隨時進出及皇帝隨時召見。
內閣今日才成立,目前只有兩位閣臣。內閣屬吏也沒有配齊,地方還在緊急整修改造中,所以暫時兩位閣臣都在本部衙門的值房中辦公。
朝廷各大衙門都緊挨着皇宮,穿過端門,出了承天門,再跨過外五龍橋,從長安左門進去就是宗人府和六部衙門所在了。
六部衙門後面的一拍官署則是翰林院,太醫院、詹事府及東城兵馬司衙門。另外一邊,從長安有門進去就是五軍都督府及太常寺的所在,和通政司、錦衣衛,旗手衛以及欽天監等衙門呈背靠背的關係。
史可法散朝之後回到兵部值房,想着皇帝有可能隨時召見,安排兵部屬官正在整理各項資料,方便皇帝垂詢的時候自己好作答。
馬士英從封疆大吏一躍而至成了禮部尚書還成了內閣次輔,心中得意,散朝之後徑直往吏部來了。
享受了禮部一眾下屬的參拜和恭賀之後,馬士英便進了值房,翻看着禮部右侍郎長孫國仁送來的本部人員名冊細細翻看起來。
大致翻了一下,發現如今在崗的人手才堪堪一半,不僅眉頭皺了起來。
站在一旁的長孫國仁察言觀色,急忙上前兩步解釋道:「部堂,咱們禮部還算是好的,前幾日為了籌備皇上的登基大典才臨時擴充了一些人手。其他衙門人手很多都不足三成。」
馬士英也明白這個情況,南京這一套班子本來就是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當年,成祖遷都北京之後,為了表示孝道,也在南京保留了一套朝廷班子,官員品級跟北京官員一樣,待遇一樣。事實上,這套班子基本沒有什麼差事,任職官員不是被貶,就是來養老的,平日裏無所事事。
只有南京戶部一直掌管着天下鹽引勘合的管理和發放,除了劉瑾當年當權時北京戶部管了兩年,後來又交到了南京戶部。
所以,被調到南京任職的官員除了那些身患重病無法動彈的,壯志消磨喪失信心的,都在拼命的鑽營,想要調到北京或者外放地方官,缺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扔下手中的名冊,馬士英端起面前景德鎮燒制的官窯青釉茶杯輕輕的呷了一口茶,雨前龍井的清香沁人心脾,讓初夏的燥熱減退了些許。
馬士英為官多年,很會籠絡人心,示意長孫國仁坐下,就着登基大典的事情將他好好誇了幾句,又好生免禮一番後便讓他退下了。
長長的舒了一口氣,馬士英心情還說有些波瀾不定。他雖然一心想着入閣,私下聯絡了徐弘基等一干勛臣給他造勢,但也只是抱着投石問路的心思。
這些日子通過跟新皇帝的接觸,馬士英心中總是忐忑不定的。皇帝表面上看上去一副和和氣氣的樣子,對待臣子都很和氣寬厚,但是卻總讓他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又聯想到之前自己在杭州的所見所聞,以自己多年閱歷,總是有種奇怪的感覺,但是哪裏奇怪他又具體說不清楚。
因此,他有些摸不着皇帝的真正心思,雖然之前皇帝跟自己許諾過,但是他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場面話還是真心話。所以今天讓勛臣提議自己入閣,一個是為了試探同僚們的態度,另外一個則是試探皇帝的態度。但是沒想到眾臣無人反對,皇帝也很爽快,這讓馬士英很有些意外。
不過這種意外自然是求之不得,讓他也無暇去想其他的了。
正此時,門外傳來了長孫國仁的聲音:「部堂,皇上派人召您進宮。」
馬士英聞言起身,向門外迎了出去,看見院子裏站着一個圓領襴衫的內侍。那內侍雖然不認識馬士英,但是見他從尚書值房中出來,自然曉得是他,急忙小碎步上前鞠了個躬道:「馬老先生,皇上召您去東暖閣見駕。」
按宮中俗習,內侍們稱呼內閣大學生為老師傅,可不是像許多小說中那樣一率都是大人到底。一般來說大人都是同級之間或者上級對下級稱呼某某大人。下級對上級稱呼則有許多講究。
比如說縣令的屬吏一般稱呼縣令為縣尊。縣令則要稱呼知府為府尊或者府台,稱呼巡撫或者按察使則稱為撫台或者按台。比如馬士英兼着禮部尚書,下屬官員則要稱呼他為部堂。一般只有六部正堂官和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才有資格
第五十四章 敲打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