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國慶,林宏正式將國家至寶《帝國彙纂》取出進行大規模複印發往各省的省級圖書館,供國民閱讀。不知是不是剛得到的國家至寶起到了什麼作用,林宏第二天就收到了幾份好消息。
第一是在南非的祖魯地區,帝國獲得了第一塊在南非的殖民地,雖然只是租界的形式但林宏看到了德蘭士瓦地區的金礦在向他招手。
第二是中亞地區的阿富汗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帝國的扶植下已經發動起義,打明旗號反抗英國的入侵,在林宏看來你英國在廓爾喀搞東搞西我也給你找點樂子玩玩。
第三是旅順的皇家造船廠正在下水實驗新型的鐵甲艦。這一級的鐵甲艦暫定為「夏」級以後的鐵甲艦將以中華的歷史朝代命名。夏級是六千噸級的鐵甲艦,基本上就是早先的上海級的翻版,有着超過200mm的主裝甲厚度,特別是裝備了剛研發的旋轉式炮塔,以及230mm口徑的戰艦主炮。而到這一級的鐵甲艦建成服役將使得帝國皇家海軍全面邁入蒸汽艦時代,風帆戰艦將會正式從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中淘汰出來要麼賣給南美國家要麼改造成商船買給航運公司當商船用,當然像122炮的超級戰列艦和幾艘一級艦會被拉倒海軍博物館展出。
之前在馬尾建成下水的上海級鐵甲艦,排水量在三千噸左右,在林宏看來只是小型艦艇(跟風帆戰艦比還是大艦),林宏將上海級定位為二等鐵甲艦,夏級定位為一等鐵甲艦,此外之前上海船廠也研製出一型岸防鐵甲艦。雖然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但成熟的結構設計和準確的戰略定位讓這一級的岸防鐵甲艦幾乎在近海無懈可擊成為(內河)長江艦隊的主力艦型。
夏級相比於上海級在技術上突破了旋轉炮台的難題,旋轉炮台是艦炮發展歷史中的一個階段,旋轉炮台又稱露炮台。在艦炮從船舷旁炮發展到甲板旋轉炮後,特別是大口徑炮時,炮的旋轉成了一個難題。此時電動機還沒影,軍艦上的動力是蒸氣。為了旋轉艦炮,要通過蒸汽機帶動液壓系統,旋轉炮台。機械性能不可靠。一門12寸的艦炮重70多噸。轉動已很不容易。加上炮塔裝甲上百噸,使炮塔旋轉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一旦卡住,整艘戰艦就失去火力,上海級建造時無法做到旋轉炮台故改為在固定的炮房裏旋轉主炮。新加坡海戰中帝國的一艘鐵甲艦就是主炮的炮房被英艦打成變形導致主炮卡死無法旋轉開火。
歷史上美國人首先造出了旋轉炮台,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設計師約翰·埃里克森為北方政府設計出了一種外形獨特的鐵甲艦,就是後來著名的「monitor」號。它徹底拋棄了桅杆,擺脫了風帆索具的束縛,最為獨特的是,這艘軍艦採用了可以轉動的圓形炮台。
所謂的船面旋台,就是用裝甲圍成圓形的炮台,頂上鋪設平甲,類似鋼鐵「罐頭」,「罐頭」裏面佈置火炮。炮台下方裝有一套旋轉機構,通過轉動整個炮台,從而讓炮台里的火炮可以「四面測擊」。其基本特點就是炮隨台動,即火炮本身不動,而跟着炮台轉動。
最初的船面旋台鐵甲艦將旋轉炮台都佈置在軍艦的中線上,利薩海戰後,船頭對敵的橫陣成為潮流,沿中線佈置炮台的設計當時被認為無法使各個旋台內的火炮同時轉向艦首或艦尾方向射擊,「患前後不能互擊」,不符合船頭對敵的基本戰術要求。後來英國製造船面旋台鐵甲艦「英弗萊息白」時,對此進行了改良,將炮台設計為犄角佈局(或稱斜連炮台),2個旋台錯開一定角度,並列在軍艦中部。採用這種佈局,可以使2座旋轉炮台能同時向艦首艦尾方向開火,而且在兩舷中間可以佈置艙房,而不用擔心會遮擋住火炮的射界。後來中國海軍的露炮台鐵甲艦「定遠」、「鎮遠」即使用了這種犄角法佈置炮台。
採用船面旋台使軍艦火炮的轉向角度一下子大了起來,相對於老式的船旁列炮和船腰炮房佈局,它所具有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不可避免的,它也存在某些弊端。首先,船面旋台是連炮帶台一起轉動的,炮台本身厚厚的裝甲就已經很重,再加上炮台裏面大口徑巨炮的重量,使得整個旋台過於笨重,轉動這麼個大傢伙的費事程度可想而知,平時*作起來就已很不靈便;其次,為轉動笨重的旋台,在炮台下設有一套非常複雜的液壓、齒輪傳動裝置,整套設備過於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