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光卻沒有覺得苦,沒有覺得累,反而樂在其中。
「嗯,岳州東西三百九十一里,南北四百一十里。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八百六十五里,西北至江陵府五百七十里,南至潭州五百五十里,西至澧州四百四十里,東北至鄂州五百五十里,北至復州沔陽縣五百五十里。為江南要地,下設五縣,巴陵,華容,湘陰,沅江,昌江。若是以岳州為中心,逐步吸引中原無田無地農戶墾荒,則江南人口興旺。若真如陛下所言,江南水稻可一年兩到三熟,那江陵一帶,便是我大順之糧倉所在。中原天災,都足以確保百姓無憂……」
徐崇光還是老眼光,在他看來,只有農業才是最根本的。其實他也知道,小皇帝開發江南,最重要的不是糧食,而是商業。但在徐崇光看來,誠然,現在的商稅和船舶司的關稅,佔了國庫收入一半左右,可畢竟還有一半是農業稅賦不是?這還是小皇帝下旨,農稅只收一成的緣故。要是像以往那樣收三成農稅,農稅的收入也不低了。若是江南開墾出幾百萬畝良田來,農稅豈不是一飛沖天?
徐崇光都開始琢磨着,要不要向小皇帝上奏,這一成農稅太低了,是不是開徵到兩成農稅?
這也是徐崇光的局限性,他不是不知道官員免稅,寺廟道觀免稅。而偏生這做官的和當道士、當和尚的地產最多。而且這些和尚也像地主一樣,將這些良田租給佃戶,然後收租。又不用交稅,又能坐享其成,和尚道士的生活過得悠哉游哉,一點都不「貧僧」,一點都不「貧道」。
只是徐崇光代表的就是地主階級,而且是更高層的地主階級,他會自挖根基,向陸承啟諫言要收這些人的農稅?想都不會想,因為只要他做了,他這個內閣首輔就當到頭了。十品官制還只是限制了官員壟斷,而一視同仁徵稅,就是要了這些人的命根子了,非要整倒他不可。文官團結起來一致對敵,其能量超乎想像……(未完待續。)
...
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