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也能吃,還有,漫山遍野的豬草多着呢,每日叫丫頭們去打上幾筐,盡夠了。」
楊氏不信肥豬光靠吃草吃菜就能活,便道自家信佛,又在孝期,養幾隻雞與林依換換口味便得,養豬實在不必。林依勸服不了她,無法,只得罷休。
三人飯畢,挪到旁邊吃茶,流霞來收拾飯桌,問道:「大夫人,聽說二夫人病了,咱們要不要備一份禮,去探望探望?」
楊氏與田氏都還不知方氏與張梁吵架一事,俱驚訝道:「早上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病了?」
流霞朝額上指了指,笑道:「上回是這裏,這回不知是哪裏起了包。」
楊氏明白過來,敢情是兩口子幹了架。流霞道:「分家時二夫人霸道,咱們吃了虧,這次定要去探病,趁機奚落她一回。」
田氏面露不忍,道:「何必,得饒人處且饒人。」
楊氏對于田氏之言,向來是要反駁的,這回卻讚賞點頭,道:「遠觀笑話尚可,落井下石,不是聰敏人所為。」
林依在旁聽着,暗道一聲受教,心生幾分佩服。
方氏這一病,張家安靜許多,林依頓覺背後少了一雙眼睛,趕忙進城,將賣菜賺的錢買了十來畝水田,順路教青苗如何與牙儈談價,如何立契。
此時兩百餘畝小麥已全部出苗,林依帶了青苗,每日在田裏查苗,發現有缺苗斷壟的,立時補中浸種催芽的種子,佃農們從沒見過這般仔細的種法,嘖嘖稱奇,也有些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的人,或不屑一顧,或講些風涼話。林依被方氏冷嘲熱諷慣了,聽了倒不覺得甚麼,青苗卻是年小氣盛,每每氣得不輕,與人吵嘴不停,往往要林依停了工去勸架,頭疼不已。
一日,李簡夫來信,稱收到張伯臨與張仲微的文章,十分喜愛,邀請他們來年赴雅州一聚。張伯臨與張仲微並不當回事,張梁卻是欣喜若狂,捧了書信與張棟瞧,道:「這可是李太守親筆所書。」
張棟亦是高興,道:「看來李太守極為賞識大郎二郎,明年他們出孝,正好去雅州一趟,只是我們重孝在身,不得隨往了。」
張梁微微有些失望,但還是道:「他們也大了,獨自出門無甚要緊,待得兩年後我們出孝,正是開考之年,我帶他們赴京前,再親自去拜訪李太守。」
張棟瞧着兄弟有兩個好兒子,春風得意,說不羨慕,是假的,想起早逝的張三郎,難免黯然,又不好顯露,還要強打精神與張梁出謀劃策,將以前聽來的李簡夫喜好等事,講與他聽。
張梁自覺攀上了權貴,兒子前程有望,欲開席設酒,宴請親朋,但時值孝期,不得鋪張,只得從簡,命楊嬸拾掇了一桌好菜,請大房一家吃飯。林依不在被邀之列,大房又沒開火,正愁午飯無法解決,就見如玉端了只托盤來,站在門口笑道:「我到廚房揀了幾樣菜,也不知合不合三娘子胃口。」
林依忙叫青苗把托盤接過來,又請她進來坐坐。如玉也不推辭,進得屋來,卻不落座,只站着說話,問道:「三娘子近日忙呢?」
如玉還是頭一回進林依房門,林依料得她有事,又感念她送飯來,便道:「無事瞎忙活,你有事?」
如玉道:「若是青苗得閒,我想請她教我一樣活計。」
林依好奇問她要學甚麼,她卻扭捏着不肯答,林依見她這副模樣,猜到與張伯臨有關,便不再問,道:「青苗白日裏要下地,你若不是要緊事,我叫她晚上去尋你,可使得?」
如玉歡喜道:「不消她去尋我,我自來找她。」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