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逆。這樣已是非常誅心,自古做皇帝的人最擔心的就是被下面的人把他從皇位上趕下來,這種疑心已經不能用常人的心理度之,薛崇訓也不例外。但在杜暹這件事上他總算保持了理智:杜暹在唐朝時根本不算重要人物,卻在戰場上和薛崇訓有過生死之交,他這號人是完全沒有復辟唐朝的動機的,而且家眷在長安就不說了,女兒還是宮裏的妃子,他為什麼要造反?
在河北方略上薛崇訓的看法和大部分官僚完全相反,連內閣的嫡系都不贊同大興土木修邊塞工事,他也找不到辦法來說服那些滿腹經綸的大臣。於是薛崇訓又是半個月不上朝,三品以上南衙大臣十多天都沒見過他的面。
秋季已經來臨,就算是成天生活在宮廷中也能從石徑上的落葉和空中的涼風感受到秋的氣息。或許是季節的氣氛影響,薛崇訓在思索:自己心裏的一系列革新和佈局,會不會太急了點?會不會造成相反的效果?或許有時候一個大權在握的人,什麼也不干反而比幹了很多事要好,比如王莽、崇禎。近幾日他又開始不厭其煩地重溫起《王莽傳》來。
一日他在蓬萊殿的浴池中偶然見到金城公主在沐浴,便制止宮女驚動她,在帘子後面偷看,只覺她肌膚勝雪美不可言,果然不愧為大明宮中第一美人……不過他一想自己怎麼就恰恰碰到金城在這兒洗澡?多半是她刻意為之,但他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因此住進了金城的寢宮不出來了,既不上朝也不處理奏章。
好在內閣和政事堂的中樞結構已經逐漸成熟,薛崇訓不管政事早樣能勉強維持下去,只不過各種政令不再是聖諭而是內閣政事堂聯名簽署。而且太平公主也在干預朝政,並通過河中公主幹涉奏章批覆。總之是沒出什麼大問題。
造炮造槍推進兵器技術、增添機構佈置新的政|治格局、發展君主集權、以進取營州為開端的新的對外國策、稅制……等等設想都是薛崇訓登基之後想幹的事,但真正幹起來總是會遇到輕重不等的阻力和擔憂,另外還有一件他在考慮的事:科舉。
武則天之後一直都保持着科舉這條取士之路,薛崇訓想做的是完善制度,進一步削弱士族的影響力。因為他的政權不太能得到士族門閥擁護,甚至有一些士族對新政權有仇恨情緒,但統治國家總得要人才,如今薛崇訓一黨是以安撫人心拉攏士族的國策來維持統治。要想進一步鞏固政權,完善科舉才是治本之法。
現行的科舉制度,各方面都很不完善,相比明清時的一套體系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名為科舉,實際上士族門閥及朝中大臣掌握着大部分資源,得到有權者的賞識和舉薦比實際的才能大小更加有效,缺乏比較公平的競爭規則。
薛崇訓有記憶里的超前見識,他當然很容易就能想到怎麼完善這套東西,只是心中有一個疑惑:當今天下我說了算的時候,還要去照搬「明經八股」麼?有沒有其他法子?
最新全本:、、、、、、、、、、
第五十二章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