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寸,少鬚眉,折頞廣額,大口高聲,長得劍眉星目,面如冠玉,英俊瀟灑。諸葛恪重少便有才思,辯論應機,莫與為對。到了成年之時,更是英才卓越,超逾倫匹,令孫權大為欣賞,即拜騎都尉。諸葛恪深熟兵法,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東吳上下無不異之。孫權更以為,諸葛恪假以時日,或能超越其叔父諸葛亮。總裁深度愛
有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便是問他,其叔父諸葛亮與其父諸葛瑾,誰更優越。諸葛恪毫不思索,應聲便答,其父更為優之。孫權聽了不禁一愣,麾下眾臣皆在嗤笑,認為諸葛恪不知天高地厚。哪知諸葛恪,不慌不忙,緩緩說道:我父親知道誰是天下雄主,傾心相輔。而我叔父不識英雄,所以我的父親更為優秀!
諸葛恪此言一出,一眾吳臣頓時啞口無聲,哪敢再笑。孫權聽罷大笑,對諸葛恪更為喜之。後來曹操於荊州整兵,欲犯東吳。
諸葛恪年紀輕輕,卻毫無懼色,勸孫權於交州徵集壯勇,應付魏軍。孫權聽了,卻是憂心忡忡。交州異族,民風彪悍,若能為之所用,自然是好。但是交州異族素來不服王化,如今交州雖被東吳所統,但其各族百姓,因早年孫策在交州坑殺交州軍民,故而一直懷恨在心。孫權以前雖也在那裏徵發過兵眾,但征的不過是邊緣縣分的平民,很少有深遠腹地的人。
諸葛恪再三而勸,並說只要半年之內,就可徵得甲士數萬人。東吳官員議論紛紛,都認為交州地勢險阻,地形四通八達,那裏的百姓自製兵器,崇尚習武,出山就為強盜,朝廷出兵征討就躲回山中不見蹤影,自漢朝以來就無法管制,當時的人皆認為諸葛恪自恃過高,根本不太可能完成徵兵之事。唯獨朱治看出諸葛恪的能耐,出言應和。孫權猶豫不決,暫且擱置此事。後來諸葛謹聽聞此事,大驚失色,急叫人傳說諸葛恪,言諸葛恪此舉不會使諸葛家興盛,反而會令家族遭受災禍。
諸葛恪聽了,不但未有氣餒,更是連番進諫,堅稱他必會成功,而且還當眾立下軍令狀。孫權見諸葛恪有此膽氣,遂應諾之,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隨朱治一同前去交州徵集兵馬。
待朱治與諸葛恪趕到交州後,諸葛恪勸朱治採用軟硬並施,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發放公文給各郡所轄屬縣的長官,命令各郡嚴守疆界,嚴肅法紀,已歸順的山民,一律設屯聚居,發放糧餉,助其安居。漸漸地,交州百姓皆願臣服。
隨後,朱治在諸葛恪的勸說下,又調集各路將領,派兵據守險要峪口,修築圍困工事,不與交州山腹中的民兵交戰,又令士兵全部搶收田野成熟的稻穀。交州民兵,新谷無收,舊穀食盡,數月後,因饑饉而被迫出山歸降。
朱治大喜,得交州民兵數萬,諸葛恪又下令,山民揚棄惡習,接受教化,應當安撫。遷到外縣的山民,官府不得懷疑刁難,加以拘禁。交州山民周遺,過去橫暴為惡,如今困迫無路,只好出山,心仍存異志,準備伺機為亂,吳軍將士胡伉,知他居心,把他綁送到郡府。諸葛恪卻是並無懲罰周遺,反而認為違反他先前不可拘禁山民的軍令,痛斥了胡伉,令軍士杖打三十杖。胡伉無故受罰,心裏痛恨之。後來諸葛恪卻是親自上門賠罪,與胡伉說明利害,言他當時若是重懲周遺,來降異族必會驚慌,不日便將造亂。可若是偏袒周遺,山民疑心必消,不日便可從中徵集兵馬,完成孫權使命。胡伉聽言,方才醒悟,又見諸葛恪真心賠罪,不但對諸葛恪並無生怨,更是極為敬服。
後來果然如諸葛恪所料,
山民聽說胡伉被罰,兼之周遺感諸葛恪之恩德,投於麾下,山民知道官府只是想讓大家出山,沒有別的意思,於是大批山民扶老攜幼,紛紛歸降。數月之內,諸葛恪先後收服山民達五、六萬餘人,和預期的完全相同,他將其中壯丁三萬餘人編入軍隊,交予朱治操練。且說交州之人素來習武健身,於山中打獵,這操練月余,已頗見成效,各部人馬驍勇強悍。各兼又有以周遺為首的異族將領相助,三萬兵眾僅半年之間,已然整編完畢,隨時可出發征戰。朱治對諸葛恪極為欣賞,與諸葛恪商議之事。
廣信郡府之內,諸葛恪一襲赤紅百花袍,眼光爍爍,俊臉上掛着一抹淡笑,與朱治謂道。
「時下我軍已整備完畢,交州軍驍勇精銳,必可為奇兵之用。恪聽聞魏寇來勢洶洶,已然渡過了長江
第一千三百十四章諸葛家的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