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吧,老文,」王書貴想了想,說,「按說老馮之死也與你指揮不當有關,你也脫不了干係。我出二百兩,你再湊上一百兩,打發了老馮的家人,如何?」
文世昌叫苦道:「不瞞恩相您,我實是沒有那麼多,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的,我的四品官職已是十年沒升遷了,皇糧老是那麼幾擔,人口卻是不斷增加,您說我哪裏有錢?」
「算啦算啦,」王書貴擺擺手說,「我還是二百兩,你拿五十兩,湊個二百五的數,這該成了吧?」
文世昌嘆口氣說:「二百五不吉利,我出四十八兩吧!就這樣回去張口,還不知道你弟媳婦怎樣數落我呢?不斷我三天伙食還怪!」
王書貴不耐煩地說:「去吧去吧,等我以後有了銀子,再替你補上,算我借你的行吧?」
因為是事情緊迫,王書貴和文世昌急忙着人提着銀子去說話。馮金剛家人聽說是為老馮報仇的,也沒計較錢多錢少,二百四十八就二百四十八,有一兩總比沒一兩的好,遂收下銀子,而後就如實道出了郭半仙的下落:崆峒山出家為道。
郭半仙和馮金剛是表親,當初馮金剛出頭去殺小太監的時候,老馮曾經找過郭半仙,郭半仙掐指一算說:
「表弟,此事不妥,那個小太監罡氣正旺,東西南北有四駕財神護佑,怕你不是他的對手。」
馮金剛立功心切,不以為然道:「哥哥,有丞相大人做我的後台,一個鬮人又能奈我何?」
「鬮人雖是鬮人,恐怕是個贗品。表弟聽為兄一句話,自家生命要緊,還是辭了這份差使吧!」
馮金剛嗤笑表哥郭半仙胡言亂語,不聽自去,後果然丟了性命。
崆峒山遠在甘肅平涼,來往路程至少也在五千里上說話。
郭半仙在山中修道,偶爾也到四處走走,這一日正在洞中打坐,忽聽小童前來報說:
「山下來了三位施主,為首的叫邵萬強,說是當朝太宰王丞相派來的使者,要和師父您說話,見還是不見?不見我就打發他們走了。」
郭半仙低頭沉吟片刻,知道這都是前生劫數,這回不出山也由不了他,因而便說:
「童兒,請他們三人進洞,為師要和他們說話。」
郭半仙原名叫郭道成,自幼去崆峒山白雲觀出家學道,師父看他儀表不凡,道行極深,是個不可多得的道學好苗,因而對他格外器重,授於他五術玄學,以及老子的《道德真經》等。師父臨升天彌留之際,曾一再暗囑於他,有一王姓之朝中重臣,切莫與他為敵,否則將後患無窮,壞了自己一世英名。
這位王姓之人,郭道成一直未能悟出是哪個。說是王相,姓雖暗合,但似乎又不盡相同。師父又沒有說出具體名字,朝中姓王的大臣少說也有十數位,到底哪個是呢?既是重臣,必定是舉足輕重的股肱之臣,當今在朝中數得着的除了王丞相,其次就算潘又安了。然而潘又安姓潘又不姓王,肯定與此無關。由此看來,道行再深的高人,也只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潘又安的出身來歷,一個得道高人竟不能測出。
郭半仙也叫瘋道人,其實他即不瘋也不傻,裝瘋賣傻是他的一種手段。到了關鍵時刻,有些話不便明說或是壓根就不想說或是說不出來時,便裝瘋或是裝傻,忽悠東家過關。大凡世外高人,都有這樣手法。郭半仙平時也不裝傻,只是到作法之際才會裝傻。此時更顯得他道法高深,噓得世人皆以為他是真成神了。
不日即到相府,王書貴大開府門,親自出門相迎。接到書房落座,有童兒送上香茗。王書貴細細觀睹這位半仙之體,已是年階六旬之人,但仍是面清氣爽,唇紅齒白,發如墨染,雙目炯炯。一身道袍道服,頭戴道冠,步履矯健,身板挺直。因為也算是故交了,稍一客套,便直言相告,道出了自己的心腹之事,說:
「……郭師,您想想,一個假太監禍亂內宮,我做為眾臣之首者豈能有一日安寧?」
郭道成聽罷暗忖,不出所料,果如其預測。王丞相所算計的那人正是他在崆峒山白雲觀中就算中之事。遂掐指一數,道:
「丞相不必擔憂,待我用蠱惑之術擊他,不出三日,定然要了那個假太監的性命。」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