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盼,十分享受現在被讚美、被關注的感覺。
遂壓住刻下的興奮,假作未聽清,再次確認道:「你再說一遍?」
「你答對了!恭喜你!」衛道士並未在意,笑着再次褒讚他一遍。
「再來一遍!」
「你答對了!」
「再、再整一遍!」
「我打——!」
「哈哈哈!」
已經學奸了,早有準備的段紹輝一甩肚子跳到杜曉盼身邊,以後者為擋箭牌,躲過衛道士的直拳與追打。
雙手擊掌,仰天長笑道:「我就說麼,咱倆從小一起長大,你讀過的書我也讀過,你懂的道理我肯定也懂!」
頓一下,繼道:「這個道理叫什麼來着?對了,叫大道至簡!我明白!」
旁人見他毫不掩飾,想說就說,想笑就笑,皆被感染,為之莞爾。
衛道士不確定段紹輝是否真的明白什麼叫「大道至簡」,但他確定歐洲的那些科學家們肯定不明白,而且對中國文化也沒有了解,否則就不會被這個問題困擾了300來年。
因為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對這個問題作了解答,《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有記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句話顯然從本質上揭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體現了能量的運動是從高端流向低端,以求達到動態的平衡狀態。
誰能想到2500多年前老子就以能量運動的方式闡述了為什麼太陽會向宇宙中發光發熱。從這個觀點稍微引申一下完全可以得到上邊問題的答案。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春秋戰國時期,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愛非攻」,他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若能兼相愛,交相利,均分財富,則世間再無怨恨、妒忌、爭端,遂可實現天下太平。
這是典型的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
而2000多年以後,一個叫馬克思的人居然剽竊了墨子的思想創立了他的學說,美其名曰《馬克思主義哲學》。
見過不要臉地,還真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
世上還能有比他更不要臉的人麼?
誒,還真有!
就是那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搬到課本中,給莘莘學子們設置關卡的人!
這不是扯麼,放着免費的正版書不看,顛顛地跑去看收費的盜版書!
此君不要臉的程度真是曠古爍今,空前絕後,堪稱天下第一!
幸虧大家夠聰明,深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中華精髓思想,皆是淺嘗輒止。大多走馬觀花地背背重點,應付一下考試就行。
若真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乘法口訣背,那跟邯鄲學步有什麼區別?不但未必能學會德國人嚴謹的特色,反而容易混淆,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
還有某大人物提出的「與時俱進」的思想。
當然,大人物身上的放大效應和一些諛媚者的推波助瀾,使這四個字成了那位大人物的標籤,好象這種思想就是那位大人物首創的一樣。
其實不然,最早提這個理論的是戰國時期的韓非子。
他在《韓非子·五蠹》中提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意思就是,不能把常規慣例當做永遠不變的模式。當世道不同,事物改變時,處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應變化。
可見那位大人物只不過是古文今解了一番而已。但他從不主動站出來澄清這個思想其實是古來有之,這樣明白的人會讚揚他翻譯得精煉透徹,不明白的人會驚嘆他才華蓋世。大智若愚的精神在他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見微知着,中國古人高瞻遠矚的大智慧可見一斑。
如果說中華文明是一顆參天大樹,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爭芳鬥豔的諸子百家就是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基。
第八十七章 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