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天之功,這是殿下早年間的書信中早已經說過了的事。」
「說到那些書信,」朱慈烺道,「我有個想法,不知能否將其刊印出來,定名為《琢磨集》。雖然不足以為經典,但對後學者未必沒有助力。」
王徵想都不想,便道:「殿下所言極是,臣這就令犬子將書信取來。」
「不着急,」朱慈烺笑道,「如今水利是朝廷的重點,尤其是山東這十年九旱的地方。先生的鶴引虹吸,必然要送到每個縣城,只是我希望能夠送到了地方再加以組裝,甚至直接派人在各縣定製、組裝,加快引水效率。」
王徵點頭道:「一應工匠,可從技工學院調派。殿下,這虹吸鶴引之器,若是配上深井則更能解乾旱之苦。臣讀宋人所記,蜀中鹽井在宋初便能深入地下五十餘丈。若是能夠找到地下水脈,如此深度肯定能夠采出水來。」
挖出深井,然後用虹吸原理提上來,開發地下水資源。有了水就有了糧食,對外省的依賴也就更輕一重。朱慈烺毫無意外地當場拍板道:「我這就是派人去蜀中招募井匠。」
王徵露出一抹笑意:「殿下,此事好辦得很,既然知道了其中手法,咱們自己也能找人嘗試。何況礦工中也有精通挖掘深井之人,不用大費周章跑去蜀中。」
朱慈烺輕輕撫手:「是了,唐宋之人就會的事,咱們明人又比他們更往前走了數百年,總不至於連學都學不了。此事一有進展,便請先生通告於我,立刻着手在膠東開挖。」
王徵見朱慈烺從善如流,心中也是高興,又說了一陣通止規和分包整合的事。作為虹吸鶴引的發明人,王徵早就想將這等水利利器在各乾旱地區普及,成就他「敬天愛人」的信仰之路。然而最終只能局限一地,難以普及,究其根本就是生產力不足。即便早就知道有「通止規」這樣控制公差,保證零部件替換安裝的利器,生產效率仍舊極低。只靠家中作坊的微末產量,根本無法改變大局。
直到這回來到萊陽,王徵才知道原來通止規是要與流水線、分包組裝等生產模式配套,給技術條件差的民間工坊簡單部件,技術條件好的工坊能夠得到較為複雜的部件生產承包權,充分利用各個層級的生產資料,頃刻之間就能獲得過去數十倍的產品。
朱慈烺對這點很清楚,毫無意外。而且他知道,這種模式一旦點破,聰明的大明工商業者絕對會在第一時間學會。
「還是談談新項目吧。」朱慈烺等王徵停下喝水,微笑着拿出了一疊新立項報表,輕輕彈了彈。
「我重新排列了一下順序。」朱慈烺將自己整理過的報表鋪在桌上,擺列成一個樹狀結構。
非但王徵,幾乎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桌上的項目表上,想從中看出玄機奧妙。
「這是……」侍立一旁的王永春突然道:「並列的項目可以並行,減少整體工期。」
「也為下一個項目積累經驗,總結規律。」朱慈烺讚賞地看了他一眼,表示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迅速地契入關鍵點。(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和月票~~~~對了,好像出現大神之光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