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漢武揮鞭 > 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

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

」的兌換比率,才金銀本位並行,用白銀來填補黃金儲量的不足,避免紙幣的發行數額受到太大制約。

    華夏之所以自古少銀,倒不是說儲量不豐富,關鍵還是白銀沒成為硬通貨幣,多半用來製作器物和飾品,價值不高,比起開採成本不划算。

    南陽郡的平氏和復陽兩縣就擁有豐富的銀礦儲量,後世歷朝歷代多所開採,從而為白銀成為流通貨幣提供了最大的支撐。

    劉徹又從後世礦藏分佈圖中,得知了漠南特大銀礦的大體所在,日後的塞北烏桓不但能替漢人牧羊,更能為大漢開採銀礦,加之倭奴列島就富含銀礦,數十萬朝鮮人正在夜以繼日的開採着,源源不斷的運回漢境,

    況且歐洲諸國缺銅不缺銀,鑄造銀幣的歷史悠久,就如同缺銀身毒更習慣使用黃金般,如今大漢對外貿易處於絕對強勢,通過貿易順差就可吸納到大量金銀,若仍覺不足,漢軍遠征歐陸,用刀劍去薅一波羊毛也無不可。

    未來二十年,大漢想獲取數萬噸白銀並非痴人說夢,多少能緩解些許黃金儲量短缺對紙幣發行的制約。

    當然,能獲取更多的黃金自然最好,在金銀本位的體系中,金銀的儲量總值終歸不能出現太大的配置失衡,否則容易對維持金銀兌換比率造成壓力。

    「一金抵十銀」的比率雖由朝以靠律法明定,然具體到市面流通換兌,支撐住臣民對白銀價值的信賴仍是重要的。

    物以稀為貴是種市場預期心態,臣民若是覺着黃金難兌,白銀易得,那對白銀的接受度無疑會有所下降,若是長久以往,甚至會形成金銀換兌體系中的惡性循環。

    正因如此,光靠本土開採和身毒輸入的黃金,是不足支撐起大漢未來發展的,

    數年前,皇帝劉徹有鑑於此,特意着廷尉府研擬並頒佈了《大漢航海律》。

    海外凡漢廷未設府置衙之地,礦山、田地、林澤皆任由漢民自行開採,無須上報官府,獲利亦無須繳納賦稅,唯是將財貨運回漢境時須足額繳納相應關稅。

    新華書局又刊印了數十萬冊民用版本的大漢海疆圖志,在各郡縣上架發售,現今大漢坊掌船出海的羅盤士和掌舵手近乎人手一冊。


    大漢臣民捧着大漢海疆志,讀到呂宋島居於東南外海,盛產黃金,距建安郡治福榕城千五百里,紛紛組織船隊前去淘金。

    事實證明,皇帝和朝廷果真說話算話,漢人在呂宋島只要不觸法漢律,不為爭奪礦藏資源而傷及同胞,想擄土著為奴,想挖掘金礦,朝廷都不管。

    黃金運回漢境,老實繳納關稅就行,稅率並不高,甚至比尋常外族貨物要低廉得多,冒着抄家夷族的風險走私是不划算的。

    呂宋島的黃金儲量確實豐富,前去採礦的漢人多有一夕暴富者,嘗到甜頭的臣民更是蜂擁而至,有些財力雄厚的世家大族和豪商巨賈,甚至組織了捕奴隊,直接在南洋群島擄掠精壯土著,押到呂宋採礦。

    圈地運動,沒有羊吃人,然開採出的金砂,粗熔的金錠,卻皆浸沁着土著人種的斑斑血淚。

    饒是如此,皇帝劉徹和滿殿群臣仍覺不足。

    中央錢莊增發紙質票據的數額受限,大農府批覆各府署的預算時仍嫌吝嗇,且不說向來多多益善的太尉府,便連御史府都想申領更多的經費。

    御史雖為言官,然皇帝劉徹即位後,力圖構築完善層層監督體制。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

    十餘年將,監察御史從最初的百餘人,員額暴增十倍,此時已逼近兩千大關,使得御史府真正成為能與丞相府和太尉府比人頭的偌大公府。

    各府署的官員秩俸,皆是大農府財部發放的,然監察御史出刺地方,到各郡縣明察暗訪時,多半不會明示身份到官驛吃住,甚至連往來交通都要自備馬匹車駕,此類花銷必定要走御史府的預算經費。

    逢年過節,各府署執掌僕射依該歲政績和評鑑,給部屬發放些福利和賞金也已形成慣例,酷暑的冰敬,寒冬的炭供,多多少少也要貼補些。

    尤是三伏休朝期,留在長安公府,堅守崗位者,不得發些賞金聊表慰問麼?

    如此種種,少得了花銷?

    御史大夫直不疑雖是廉潔奉公,然依着規制條陳,給麾下部屬爭取



  
漢武揮鞭推薦:  
隨機推薦:  破天蹤  長生者仙  無言可論的幻想鄉  星辰之主  亞歷山大四世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漢武揮鞭"
360搜"漢武揮鞭"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