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刺史府內。
溫彥博,魏徵,盧承慶,尉遲恭,徐武等人一併前來,向李重九稟報這次府軍篩選之事。
李重九看完眾人各自奉上的報告後,還是相當滿意,這一次府軍選拔,由原郡兵內部自行選拔,而郡府方面派人監督,雙管齊下,不過三日就將幽州郡兵考核全部完成,效率還是很高的。
李重九言道涿郡一萬郡兵,有三千餘人不第,這些人你們如何安排的?」
尉遲恭抱拳言道啟稟郡守,不第的三千餘人,我們準備擇日再考核一次,就算入選府軍的士卒,我們也會再考核一次,以兩次成績之中,擇優者錄取。」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如此甚好。但是兩次皆不第者呢?若是如此,我軍上下不是只以弓弩兩道考核士卒了嗎?而過其他良才。」
尉遲恭言道騎兵另外篩選之法,容卑職再行報之。」
李重九心中對這等選兵之法,還是覺得頗有不完美之處。他將選兵之事,交給尉遲恭,徐武二人去辦,是想讓他們先試做出成績。而他們用弓弩二道考核士卒,確實也是無可厚非,畢竟郡兵一貫是以強弓硬弩作戰的。
但如此令李重九不由聯想到了歷史上的宋軍。宋朝的軍隊,就是以弓弩篩選士卒。
宋軍的作戰理念就是,番長於馬,漢長於弩,制騎以弩。
宋軍選拔也以弓弩為主,弓兵分三等,開九斗(宋斤與隋斤不等)弓為一等,八斗二等,七斗三等,弩兵一等為二石七斗,二等為二石四斗,三等為二石一斗。比如大宋中禁軍中上四軍的天武軍,官兵開弓必須為九斗,開弩必須二石七斗。
如此風氣之下,因此宋軍至上而下,用史書上的話說,就是弓弩嫻熟,而刀槍稍練。這一點不僅僅是宋軍,明末的明軍,以及清末的清軍都是如此。
李重九言道吾軍雖強於弓弩,但必須同時習以步戰,作戰使得士卒人人敢於爭先,刀槍亦不可輕忽。若人人重於弓弩,卻無人敢上陣血肉死戰,長此以往必成弱軍。」
尉遲恭,徐武聞李重九之言,皆是上前請罪,言確有不周之處。
一旁魏徵言道尉遲將軍雖有思慮不足之處,但此考核,也不過是汰弱留強之法。至於刀槍棍棒,難有人考核,未免有所弊病。」
李重九知這也是實情,刀槍棍棒有所長,沒有一個具體標準,容易為人舞弊,不似弓弩,六矢中三中一,都是眾人可見的,權衡的。沒辦法這就是制度的弊病。
不過李重九仍是言道府兵乃是我幽州之精銳,既要本着寧缺毋濫,也不能缺漏任何良才,凡是長於陌刀,刀槍者,凡事身有所長者,你們經過認可後,報知於我,我可將之拔為府軍。」
聽李重九這麼說,尉遲恭,徐武當下都是領命而退。
最後經過這一番篩選,李重九從三萬五千餘郡兵番兵,以及高,羅二人降軍之中,挑選兩萬五千人加入府軍。
府軍之中,自然是待遇優厚。
上卒每月可有兩石之米,換在若沒有青壯男子的家庭,這米糧足以讓一家三四口,衣食溫飽。至於中卒,一石五斗,也算可以渡日,不過至少家裏人吃飽肚子還是可以的。至於下卒一石,就是十分勉強了,家裏人必須另外找些生計。
此制度現在雖聽起來,不甚理想,但比之當時大隋府兵,已是天上地下。要幽州府軍待遇相當於半僱傭軍。而當時隋朝府軍,只是享有免役的優厚,除了戰鬥獲勝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收入。
這也是為何到了唐時,府兵軍戶漸漸破產,導致府兵制度崩潰的原因之一。
至於其餘,盡數汰為鄉軍,而高句麗,契丹降卒一萬餘人皆是編入鄉軍,另外又從地方募集了一定鄉兵,鄉兵亦抵達兩萬五千之數。
鄉兵的優厚,就是給與兩人名額的,兩年稅賦減半,應徵兩年。李重九對於鄉兵則是採取義務兵制,規定幽州內男子成丁之後,皆必須入鄉兵輪替。
鄉兵不同於郡兵,於各縣就近入籍,於各地作地屯墾,鄉兵每五日中選一日練兵,每一個月中可有五日回家省親。並且鄉兵不歸幽州刺史府統轄,而是歸於六郡都尉,副都尉掌管。
至於府軍,李重九命令王馬漢為翊衛大將軍,萬勝軍,突騎團,以及三千漢軍騎
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