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但農民的經營完全獨立。農民把包幹到戶概括為:jiāo夠國家的、留住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實際上,沒有包幹到戶,人民公社是取消不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徽鳳陽xiǎo崗村的18戶農民,有歷史貢獻——在別人開始搞包產到戶的時候,他們一步搞了包幹到戶。後來理論界、學術界在討論包產到戶是什麼xing質、姓社姓資、允許不允許的時候,農民已經開始進行包幹到戶了。
很多人確實沒有太顧及這個(包產到戶與包幹到戶)區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包產到戶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原有體制下經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而包幹到戶,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乃至農村的財產制度進行改革。
《新華日報》:它是一種更深刻的改革?
蕭宸:更深刻的改革。實際上它為市場經濟的發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新華日報》:鄉鎮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異軍突起,這與包幹到戶是否也有着深刻的關係?
蕭宸:當然是有關係的。1984年華共中央下發一個文件,關於加快社隊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指導意見。社隊企業,有公社辦的、有大隊辦的、生產隊辦的。社,就是人民公社,隊就是生產大隊或者生產xiǎo隊。1984年初還叫社隊企業,後來為什麼叫成鄉鎮企業了呢?就是有很多企業不是社隊辦的,社隊後來也沒有了,其中有很多是農民自己辦或者聯戶辦的。農戶和聯戶怎麼辦得起來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實行包幹到戶,消費之後還有剩餘,變成積累,可以往土地里投資,也可以往其他方面投資。有一部分就變成了鄉鎮企業。
所以,鄉鎮企業大規模發展,應該說與包幹到戶之後,農戶成為經營主體可以自己進行資本積累有直接關係。沒有農戶財產積累,鄉鎮企業不會有這麼大的規模、這麼快的發展。華夏改革過程最開始產生的「個體戶「,實際上也是從包幹到戶來的。
《新華日報》:怎麼歷史地看鄉鎮企業的成功,以及後來趨向式微?
蕭宸: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企業為什麼要分散到農村去?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二元經濟結構。農民沒法自主變成城裏人,投資進了城,人不能去,怎麼能投在那裏呢?如果在自己的家鄉,有的企業就用他的住宅開始辦起來,比如買兩台織máo衣的機器,買兩台織襪子的機器。地租很便宜,不需要付多少成本,廠房就建起來了。城市裏成本就非常高。因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民不能隨着資本流動,所以就選擇在家mén口辦企業。當然,這與農民最初積累少、投資能力不大也有關係。
現在整體上並不能說鄉鎮企業都趨於式微。東南沿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很多鄉鎮慢慢變成了城市。再加上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工業園區等建設,原來鄉鎮企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又進入園區了。吳城梁溪這一帶,一直到東方,基本上都連成一片了。這一帶的鄉鎮企業技術發展得很好。還有珠三角圍繞穗仙的一帶。
《新華日報》:但是大家已經不把它們叫鄉鎮企業了?
蕭宸:按最初法律規定,鄉鎮企業必須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投資的,而且是在農村的企業。還有一條就是它要承擔當地以工補農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講,符合這種規定的鄉鎮企業不多了。但是從整體上講,鄉鎮企業jiāo完稅,政fu運用稅收再變成財政去支持農業。如果說辦在農村的企業,就可以叫做鄉鎮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講,鄉鎮企業還是存在的。很重要的一條是,它對當地農民的就業,對當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鄉鎮企業就是農村的中xiǎo企業。農村的中xiǎo企業所發揮的作用,除了生產產品之外,就是傳播工業文明,增加農民就地轉移就業。這不是城裏的大企業能夠做得到的。
當然另一方面,過去所謂「戶戶做工,村村冒煙」,也不是一個辦法,污染嚴重,而且能源làng費厲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些地方不辦鄉鎮企業了,或者鄉鎮企業集中到更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地方去是好事。鄉鎮企業慢慢向工業園區集中,向東南沿海地區集中,也是它自己的規律。
從總體上看,鄉鎮企業的總規模、就業人數、創造產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