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事情。
藩通常會以藩主的居城,也就是藩廳命名,例如上杉氏以米澤城作居城,一般被稱作為米澤藩,而附近的伊達氏,在仙台城作居城,稱作仙台藩。
但是如果藩的領城佔有一國大多數領地甚至是多於一國的領地,通常會以國名作稱呼,例如前田氏的加賀藩、島津氏的薩摩藩、以國名作稱呼。
在當時,最大的藩領是前田氏的加賀藩,擁有超過一百萬石的石高,擁有了加賀和能登兩國。
以「藩」稱呼當時擁有一萬石以上大名的領國,是由當時的儒學者開始的——中國古時周天子分封領地給國讓諸侯們自治,概念是要服從天子。
同樣地,東瀛島國的大名們也要服從於幕府將軍,因此便稱這些領國為「藩」。但江戶幕府的正式體制中沒有「藩」這一設計,大名「藩主」間交流也不用「藩」的名義,而是以「某某家中」稱呼。
雖然在江戶時代初期,並非是正式的制度名稱,所以只限某一部分人在使用,在元祿年間之後也只是到處可以看見的這樣的稱呼的程度。
直到明治時代正式成為公有的制度,這個名稱才開始被廣為使用。
各類藩國的總數共有二百七十六家。
到德川幕府滅亡,原本幕府直轄的領地改為由天皇管轄。
在整個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家諸法度規範「五萬石以上石高的城主為大名」;「五萬石未滿陣屋領主為小名」。
當時全東瀛島國有超過二百七十家大名,在江戶幕府的統治體制下分為親藩、譜代、外樣三類。
吉井藩的鷹司松平左兵衛督領有表高一萬石,轄六個村,實高僅一千八百七十八石,是已知大名中實高最低的大名。
實高最高的為金沢藩的松平加賀宰相的一百三十萬石,轄二千三百多個村。
所謂「實高」,就是實際的石高,也就是真實的糧食產量。
表高最低的大名是成羽藩山崎志摩守 和田原本藩平野遠江守,表高都只有五千石。
所謂表高,就是名義身上的石高,就是他們為了符合某些要求,自己會報上來的糧食產量。
在當時的環境下,「實高」和「表高」不是一碼事,往往差距很大。
德川時代的江戶幕府,有三種大名,分別是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
親藩大名是與德川家有血緣關係的藩領,在這之中有着御三家之稱的尾張、紀伊、水戶藩最為重要。
御三家制度由德川家康所創,其義在於當將軍家沒有後繼者之時,以水戶家作為大名繼承人產生的監督,而繼承人則在紀伊、尾張兩家產生。
在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生前創設御三家之後,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時又讓自己的次子德川宗武創設了田安家、四子德川宗尹則創設了一橋家。
之後的第九代將軍德川家重又讓次子德川重好成立清水家,此後即確立了御三卿的體制,其家格僅次於御三家。
譜代大名,即世襲的大名世家,是指在行一六零零年的關原之戰以前一直追隨德川家康的大將。
譜代大名地位僅次於親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職,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權力,俸祿卻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鄰等。
德川家康設計幕府統治必須完全由親藩和譜代大名操控,外樣大名不得參與。
外樣大名,則是在關原之戰被迫臣服的大名,他們有的擁有雄厚實力。
如加賀藩的前田利家有一百二十萬石領地、薩摩藩的島津忠恆有七十七萬石領地、仙台藩的伊達政宗有六十二萬五千石領地。
三者皆外樣大名而又是全國領地最多的諸侯。
不過,卻沒有親藩或譜代大名的權力,又常被幕府監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無法成事。
因為外樣大名的領土多在偏僻的外邊,在鎖國時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國勢力結合,成為倒幕的主要動力。
郡是東瀛島國自六四六年的大化改新後開始使用的行政區劃,當東瀛島國的行政區劃為國、郡、里三級。
國置國司、郡置郡司、里置里長。
但隨着東瀛島國中心集權的瓦解,國郡體制後來變成郡鄉體制,幕府時代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