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的丟下旗幟關防跑進了山林,身為東境山地要害的箐口、館林山、波羅川、沙野城、訶子渡等盡皆如此,一路順利的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但一旦深入其中,才發現南沼之境其實並不象我想像的那般蠻荒,特別是與唐接壤的地區,綿延的河谷山林間被開墾出來的空地上,零散分佈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城寨,同樣是阡陌縱橫,雞犬相聞,道路密佈,人煙綿聯,滿山是散放飼養的豬羊,還有大量被圈養起來很有特色的馬匹,個頭矮小而四蹄圓大粗狀。
據說這時南詔的生產力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業、手工業生產水平都較高。由於南詔「土地肥沃,宜稻禾」,農業上糧食作物品種繁多,據百年前梁建方的《西洱河風土記》記載,當時滇東、滇中、滇西地區的農作物有稻、麥,豆、麻、黍、稷等,五穀品種齊全,既有北方作物麥、黍、稷,又有南方傳統作物稻,甚至連苦寒地帶的黑麥(青稞)、黃麥(燕麥)、大豆類作物也有種植。
作為一個接近熱帶的叢林,各種蔬菜水果相當豐富。據《蠻書》各種文獻的記載,南詔菜蔬類有「蔥、韭、蒜、箐」等,水果有桃、梅、李、柰、荔枝、檳榔、河黎勒、椰子、甘桔、甘蔗、橙、柚、梨、杏等。所出產基本與漢地的黔中、嶺南、閩中無異。
只是南詔因為特殊的氣候環境,不養桑蠶而養拓蠶,所謂「蠻地無桑,悉養柘」,「食蠶以柘」,村邑人家所種柘林多者數頃,柘林樹幹高數丈,初蠶在2月出,3月中出繭,雖然蠶繭要小於漢地,但勝在多產,所抽之絲織錦絹,別具一格極為精緻。這種織物,又被稱為南蠻錦、羅蠻綾,是劍南西川的重要土貢之一,而且南詔也有茶葉生產,則主要在銀生城界諸山附近,即南詔銀生節度之地,今雲南省景東至西雙版納地區,南詔統治者所飲之茶全部來自銀生產地,因為氣候濕熱不耐貯存,因此產生了堆茶發酵工藝,這也是後來聞名中外的普洱茶原形。
由於常年相對氣候溫宜而多山,南沼各種山地特色畜牧業也是「六畜興旺」。據《西洱河風土記》載:「畜有牛、馬、豬、羊、雞、犬。」《南蠻書》裏亦說「畜產有豬、羊、貓、犬、騾、驢、豹、兔、鵝、鴨,諸山及人家悉有之」。
南詔所產馬當時已聞名全國,我在山上所看到的那種個頭矮小而四蹄圓大粗狀的,據說就是可以日行山地數百里被稱為神駒的「越睒」。南沼牛馬的飼養是按照季節,不僅在野外放牧,還修建了馬廄,採用槽櫪餵養,一槽有馬數百匹。南詔還廣泛的飼養鹿,據說在西洱河諸山皆有圍山圈養起來鹿,龍尾城東北息龍山南詔王家的養鹿處,要則取之。
不過沿途的那些百姓民眾,他們也似乎沒有做好被侵略的心理準備,唐軍打來的時候,許多村寨甚至沒來得及逃跑,就被堵在裏面,卻也沒有太激烈的反映,男女老幼只是躲在寨牆背後的縫隙里,用一種冷漠而戒懼的眼神,麻木的看着蜿蜒而過的軍隊,和一路被徵集走的糧食豬羊。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前往徵集物資的士兵發現,這些寨子裏的男子,特別是成年的男子很少看到。
當然,我這一路進軍這麼順利,還要部分感謝南詔人的功勞,因為他們自皮閣羅時代,很早就開始發白蠻之力修建,以太和城為中心的連接六鎮節度使駐地的並弛大道,並模仿唐朝的建立起了被稱為「館」的獨特山地驛政制度,隨着南沼版圖的擴張,這種被稱為「國道」「郡道」的填土碎石路,也在向四向延伸。
天寶戰爭中,唐軍就是沿着這些「大道」,殺到太和城下的。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無暇南顧,南沼卻看到了反攻之機,為了謀取漸進蠶食南川之地,一邊威逼利誘親附唐朝的邊夷部落,同意邊特地用南境戰爭中數萬驃國奴隸開山伐樹,用六年時間和勞役累死過半的的代價,硬是修建了一條穿越龍川江、小江、普渡河、牛欄江、朱提江、美山、波山。直至大涼山南麓的,橫垮南沼國劍川、會川、弄棟三鎮境內,被稱為東弛道的邊境通道,這次南沼能夠從全國集結三十萬之眾,並迅速攻入唐境,一路不停的殺到成都城下,這條東弛道功不可沒,因此越過了姚州、攜州之間綿聯的大山後,龍武軍的行軍也上了快車道。
不過要繞道姚州實在太遠了,因此現在的攜州要衝永安城,駐紮了近萬
第三百三十六章 關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