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制:
士兵從新兵營出來之後就是下士,一年軍齡的升中士,兩年升上士,如果有突出表現,比如說立了功,可以不受此限制,比如說如果立了個二等功,下士直接升上士都不成問題;
上士上面就是準尉。升到準尉就有資格進尉官學校接受專門的軍事教育,學習如何管理、指揮好連排部隊了。從尉官學校出來之後,準尉將晉升為少尉,擔任排長之職。然後是中尉,連長,再往上就是上尉,營部參謀,在擔任營部參謀期間表現優秀的,恭喜,可以晉升少校。
晉升少校後就有機會指揮一個營了。當然,如果很適合當參謀而不適合獨當一面的,可以調到團部繼續當參謀,視情況而定。
少校往上就是中校,有機會指揮一個團。團長往上是上校,有資格擔任師參謀長或者副師長,如果想當師長,那……
那得掛將星,干到少將才行。當然,旅長不必掛將星,上校完全有資格當旅長的。
少將往上是中將,可以指揮一個集團軍……對,他不打算搞軍級制度了,直接就是集團軍,每個集團軍的規模視駐紮地區的情況而定。如果是駐紮在東北地區,直面日俄威脅的集團軍,編制肯定得大一點,下轄五六個師都不成問題;如果是駐紮在河南、湖北、四川等腹地的集團軍,下轄三個師就算很有面子了。這叫資源優化配置,具體情況具體安排,別浪費資源。
中將往上就是上將,有資格擔任軍區司令員,負責數個省的防務,指揮兩三個集團軍。哪個地區出了大亂子,他直接找軍區司令員算賬,至於軍區司令員找誰算賬那是他的事,反正出了事找軍區司令員就對了!
上將再往上……
再往上就沒了,上將就是頂峰了。上將除了當軍區司令員之外還可以擔任國防部長、總參謀長等職,但不會有更高的軍銜了。
蔡鍔看到這裏,皺起眉頭:「為什麼不設元帥軍銜?」
李思明說:「沒必要,上將就足夠了。」
蔡鍔搖頭:「怕是不夠。比方說軍區司令員要受陸軍司令部指揮的,對吧?」
李思明點頭:「對。」
蔡鍔說:「海陸兩軍都要受總參謀部和國防部指揮,對吧?」
李思明點頭:「對。」
蔡鍔說:「那麼問題來了:軍區司令員是上將,陸軍司令員、總參謀長、國防部長也是上將,大家都平級,軍區司令員憑什麼聽他們指揮?」
李思明捏着下巴說:「這倒是個問題……要不再搞個星級上將?」
蔡鍔一時沒反應過來:「什麼星級上將?」
李思明說:「就是學美國,一星上將二星上將三星上將這樣排,最高級別就是五星上將。」
蔡鍔嘆氣:「幹嘛搞得這麼麻煩?直接學法國,搞大將和元帥不好嗎?軍區司令上面就是大將擔任的海陸軍司令和總參謀長,海陸軍司令和總參謀長上面則是由元帥擔任的國防部長,這樣不就等級分明得多了嗎?」
李思明有點兒糾結:「真的有必要把元帥都搞出來嗎?」
蔡鍔說:「我認為很有必要。」
李思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禁止轉碼、禁止模式,下面內容隱藏,請退出模式!
上將並不是軍人的頂峰,元帥才是。當然,這個軍銜不是隨隨便便冒出來的,只有在戰爭規模龐大、投入兵力達到恐怖的地步,上將的職能已經觸碰到天花板了,才會設立元帥。比如說十八世紀到兩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烈度極高,幾個最能砍的國家比如說英國、法國、德國、蘇聯,都設立元帥。尤其是二戰時期的蘇聯,元帥一抓一大堆。沒轍啊,二戰時期蘇軍兵力多達一千一百萬,光是師一級作戰單位就超過一千個,一個方面軍兵力多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不設立元帥怎麼指揮得過來?真要玩一個上將指揮一堆上將那套嗎?德國也同樣,在二戰整出了一大堆的元帥,其中不少還是世界級名將。
但是隨着戰爭烈度下降,元帥就不再是必要了。比如說蘇聯和英國,在二戰結束之後就沒有再晉升過新的元帥,中國在八十年代恢復軍銜制度後,也廢除了元帥和大將軍銜,上將就到頂了。可見,元帥只是特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