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他們也不願一直被孤立在河西走廊西段,因為周邊部族相互掣肘下他們還能生存,可夾縫中戰戰兢兢求生存與歸如中國始終是不同的。
曹廷恭也差人帶來了一封新書信,在裏面說了他們迫切想回歸大國的願望,也說了在諸多勢力中夾縫求生的艱難,言辭懇切,並表示如果大國能通西域,他們必將舉全人力相助,並且願意入朝為官。
史皇帝看得出這是一封表忠心的書信,不過他嘴上稱讚,心裏卻沒有完全相信,那一片勢力眾多,形勢複雜,他準備派一個使者去親自看看。
再者史皇帝不是隋煬帝,他知道有志向是好事,想幹大事是好事,可天下的事需要一件件做,一步步走,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朝廷這幾年重心要放在消化遼東,構筑北方新防線上,抽不出力氣。
就像當初漢武帝經營西南夷做到一半就停止了,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北方對匈奴作戰上,等打垮了匈奴再去對付西南。
這是戰略上的主次分明的,雖然看起來漢武帝是四處出擊,又打匈奴,又打嶺南越南,又打西南,又打西域,又打朝鮮,可他並不是同一時間進行的,而且還分輕重緩急,不然以他那用兵烈度,楊廣相較之下根本算不了什麼。
當下秦國也是如此,看起來史皇帝打下來的國家、勢力那也是多了去,南平、武平、蜀國、南唐、南漢、李筠、北漢、遼國等等......
也算四面開弓,討夷八方,可史皇帝從來沒有同一時間開兩面戰端,對南用兵則先穩定北方,對北用兵則先穩定南方。
如今情況也是類似,消化東方先穩定西方,等東方穩定才着手收拾西方。
要消化遼國奪過來的領土,穩定北面防線,史皇帝心裏預期至少還需要五年以上。
好在遼國本身也是漢化較深的國家,所以很多地方統治結構是可以直接接手的,減少了接管統治的成本。
這有點像當初的南越,秦始皇派兵南征嶺南之後建立漢化統治區,經不斷的改造和深耕細作之後,他們沒有被當地人同化,反而同化當地人,建立一片漢化區域,等漢武帝滅南越之後,漢朝可以輕鬆統治當初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嶺南就是因為南越國已經精耕細作過了。
遼國對北口以北,大鮮卑山腳下,後世內蒙的大片區域起到的作用也大致如此。
雖然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但他們的高祖皇帝是立志要做漢高祖的人,所以那一片比起之前歷朝歷代是更加漢化的,秦國接管之後推行統治也方便很多。
這點是出乎史皇帝意料的,自北口至潢州的千里地域上,漢化程度比他想像的要深,抵抗程度小很多。
()
1 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