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具可用?
「貧僧一聽這話。
大是高興。
和梁施主一商量。
正準備來拜訪太子殿下。
昨天晚上。
皇上派人送來一件物事。
貧僧一瞧。
嚇了一大跳。
這可是寶貝。
用來觀測天象那可省事多了。
是以今天和梁施主匆匆趕來。」
從包裹里取出一件物事。
放在桌上。
指着物事道:「這就是皇上送來地寶貝。
好是好。
就是有些粗糙。
還需要改進。」
李元霸一瞧,不正是昨天做的望遠鏡麼?
大是奇怪:「怎麼給皇上送到一行大師那裏來了?」
眼睛不由自主的看着崔美伢。
崔美伢脖子一偏,頗有點調皮,並不說話。
還是崔妙瑛解釋道:「昨天,我們回到宮裏,把望遠鏡給父皇看。
這是新鮮物事,讓父皇見識一下,是妹妹的心愿。
父皇看了之後,就說這東西對一行大師有幫助,派人送給大師了。」
原來是這麼回事!葉晚慶點頭,提醒一句:「太子殿下,皇上對曆法之事很是看重,我們也得出力了。」
曆法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不就是知道幾月幾號,不至於過糊塗了就行。
在古代,曆法是關係國運的頭等大事,不得不說明一下。
管理天文歷算的「欽天監」里的人,雖然權力不大,爵位不高,卻地位超然,就連宰相見到他們都要禮敬三分,原因何在?
一是在古代天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欽天監里的人觀測的是天象,深知上天的意旨,誰敢不敬呢?
就連皇帝都不敢輕易觸動欽天監里的人,要是皇帝殺了欽天監的人,往往會給斥為暴君。
二是他們觀測天文,制訂曆法。
曆法在古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比起現代的「紅頭文件」還要有效力。
現在的紅頭文件擺在案頭,我們也不過是好奇,翻翻而已。
在古代,老百姓對曆法非常重視,往往是按照曆法行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古代的曆法不象現代的曆法那般單純,不僅有月份、晦朔、時令、節氣,還有潮汐變化。
最重要的是曆書上還附和農業生產的指導性技術,比如一畝田播幾斤種,何時犁田、何時下種,如何施肥,如何除草,如何應對病蟲害,這些都會寫在曆書上。
因而,古代的曆法就是「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書」了,對老百姓的重要性,可見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直到現代,中國才向工業社會轉變。
在現代,農業大國是落後的代名詞,意味着挨打;在古代正好相反,農業大國才能強盛,原因何在?
農業大國好啊,因為糧食多了,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就要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建立更大規模的軍隊,創造更多的財富,可以開疆拓土。
古代中國疆域遼闊,資源豐富,就是人口不算多,不夠用。
即使東漢的六千萬,唐玄宗的七千萬,加上隱形人口,接近一億了,北宋一億多人口,都不夠。
要想人多,就得讓他們吃飽飯,這就需要發達的農業。
正是因為如此,商鞅定下「重農抑末」的基調後,最終演變成一條傳統國策,後世雖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些雄材大略的帝王,不僅沒改,反倒加強了。
明太祖朱元璋對這一傳統策略的捍衛可以說達到變態的程度,他重視農業,鄙視商人,商人在他眼裏跟篙草差不多。
那是因為他是叫化子出身,乞討過,餓過肚子,深知一餐飯對老百姓的重要性。
為了指導農業生產,歷代王朝除了採取有力的措施以外,還把農業生產的技術寫在曆書上,而且,這些曆書是免費發給百姓,一年一發。
要是到了該發曆書的時候,卻沒有發,那麼,老百姓就會想這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