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習慣了無所約束,不願意再臣服於大漢或逆魏。
也覺得如今漢魏相爭,大漢不會發大兵來與他們持久作戰。
因為他們的棲息地,從望曲谷一直蔓延到洮水的源頭西傾山,早就出了大漢的疆域外。如若大漢遣兵來戰,他們可退出望曲谷以山川河流的險峻避戰,讓大漢經不起漫長時期戰事的消耗而退兵。
其次,則是他們有盟友。
且因為大漢引入燒當種羌入河首之地,讓他們感到了威脅,便與賜支河曲的化外鍾存種羌結盟了。如果大漢執意要征伐他們,便是同時與兩個種羌大部落作戰。
屆時,鍾存種羌可助力他們抵禦燒當種羌的夾擊。
大漢單線進軍,無有四五萬大軍出征,根本奈何不了他們。
就算有真能調度四五萬大軍來襲,他們也可以扼險而守,勝負尚且在兩可之間。
再次,便是覺得大漢對他們很不友好。
自從燒當種羌入河首之地後,大漢便調走了與他們有交情的姜維,換成了偏袒於燒當種羌的馬岱來主事臨洮,屢屢與燒當合力擠壓他們的牧場及絲路貿易利益。
尚未臣服,就明里暗裏的打壓了。
若是他們臣服了,豈不是被大漢給蠶食併吞了?
誠不可取也!
是故,參狼種羌各大部落的豪帥經過協商後,便謝絕了姜維的好意勸說。
相反,竟也回勸了姜維一番。
乃是讓姜維回去勸說丞相及李嚴,說大漢如今討伐他們乃是得不償失。
畢竟他們與大漢一直都沒有起衝突。
正值逆魏在側虎視眈眈之際,大漢應該繼續與他們保持相安無事的局面,免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那時,姜維回報後,李嚴當即就鬚髮皆張、怒不可遏。
既是公憤,也是私恚。
公憤,自然是區區一參狼種羌,竟然也敢妄自專大與大漢平等對話?
私恚,則是他一直都自視甚高。
什麼叫如今討伐「得不償失」?
什麼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身為先帝的託孤重臣、權勢及地位僅次於丞相的他,竟然被參狼種羌給鄙夷用兵能力,認為他不能將戰事一戰即克?
暴怒之下的李嚴,並沒有當即下令馬岱及姜維領軍攻入望曲谷。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如此淺薄的兵家忌諱,他還是有這點自制力的。
而是順着參狼種羌的態度,想到更多。
他此些年多是鎮守地方為主,除了討平地方叛亂以及擊潰越嶲叟王高定外,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
是故,今日區區羌胡之輩膽敢小窺於他。
那麼其他軍中宿將,是否也會私下質疑他的知兵之名呢?
多多少少,都有一點吧?
尤其是如今北伐順利,各部將率都有功勳在身。
他若是允了與參狼種羌「相安無事」,那就真的坐實了他無有用兵之能,令別人肆無忌憚嗤笑他連區區羌胡都無法力挫了!
因而,帶着如此想法,他且先按兵不動,做出猶豫不決之態迷惑參狼種羌;私下則是作書令人送去漢中,請丞相諸葛亮增兵來。
嗯,他本部兵馬,加上馬岱及姜維部,才堪堪一萬五千步騎。
驟然襲擊倒是可以將參狼種羌擊潰,但想追擊至西傾山擴大戰果,卻是無能為力了。
書信言辭頗為憤慨。
曰:
「我受先帝託孤以來,以兵鎮國門,從不敢懈怠。今久不領軍征伐,以致區區一羌胡亦鄙夷之,此我之恥也!若不將親自領兵敗之,我難立於世間也!亦讓令世人以為先帝無有識人之名也!還望孔明增我兵,全我所願!」
話說到如此份上,又涉及了先帝的識人之名,丞相自是不會再回絕。
反正,為了日後征伐涼州的後方無憂,參狼種羌也是要滅的。
今日李嚴憤慨請兵,大有「不破樓蘭終不還」之誓,正好殺雞儆猴,給涼州其他羌胡部落做個榜樣。
第171章 閒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