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情況是國君事先沒有足夠長遠的目光,進行了錯誤的判斷,偏偏又不想承擔後果,想要呂武屁顛屁顛地為那些錯誤買單。
如果晉國真的只剩下呂武一個人能幹活,為了國家自然需要站出去。
關鍵問題在於,陰氏的卿位排名在智氏、韓氏、范氏、中行氏後面,前面的那些家族享受來自卿位家族的好處與榮光,不想或沒能力去擔負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沒有這種道理的。
呂武說道:「秦國兩次刺殺於我。天子未予說法,我不
復仇,天下人何以對我,必看輕於晉。」
國君直接失語。
秦國給周天子的賄賂絕對很足夠!
周天子某種程度上很有信譽,直接無視秦國兩次刺殺晉國的「卿」。
他在裝聾作啞的同時,又因為秦國下足了重金,只追究呂武和魏琦帶着各個家族重創秦國的那件事情。
如果硬要讓呂武對周天子的做法有什麼看法?他會說自己很喜歡這個周天子,開始為某些可行性進行準備。
比如,陰氏取代趙氏贏姓成為秦國之主,又或是陰氏取代/與某家族分割晉國。
不就是賄賂嗎?跟誰不會似得。
目前「東方世界」的頂級軍械貿易被陰氏所壟斷,每年賺取的財帛以及各種物資多到驚人。
呂武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的錢財和資源來向國內各家採購物資,大多是糧食,次級貿易為礦石或鐵錠,再次之則是布匹。
不是布匹不重要,純粹是布匹本身也是重要的「貨幣」之一,能夠買到的數量非常少。
糧食也是「貨幣」之一,只是糧食的數量遠超布匹,市場上糧食的流動量也就比布匹多得多。
別忘記陰氏還負責跟齊國的邦交。
呂武訝異地發現齊國越變越好說話,並且齊國交「保護費」也夠準時,量上面進行了增加,還能任由陰氏選擇種類。
齊國這麼乖巧,搞得呂武算計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只是依然會繼續算計。
這叫:知錯,但是絕對不改!
只是作為「個體」當然是一種錯的行為,作為「集體/國家」會變得不一樣。
那麼定義的原因建立在集體/國家不看對錯,需要在乎的是有沒有必要。
國君到陰氏這邊,來也匆忙,去也匆忙。
「君上可會惡了我家?」宋彬支持呂武的決定,只是不免會有所擔憂。
呂武笑着搖了搖頭,心裏想道:「只要不觸碰底線,國君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妥協的人。」
他有這個發現是經過長久的觀察,並且相信自己對國君的性格判斷無比正確。
當然了,其餘各家沒有滿足國君的胃口,陰氏當個陪襯並不顯得起眼,當出頭鳥這種事情別去干就行。
宋彬知道了該知道的情勢,帶上呂歡以及相應的護衛力量,啟程前往「虎牢」了。
國君這一次過來並不止需要呂武南下,還提到了另外的事情。
首先是智罃和韓厥都有退意,也就是智罃哪怕病好了都要辭去元戎的職位,韓厥也明確表示不接任元戎,兩個人都要扶一把自己的後輩。
估計連國君都沒有意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時間陷入了迷茫。
一旦智罃和韓厥都要退,智氏肯定是智朔獲得一個卿位,韓氏就不知道是韓無忌還是韓起頂上了。
這麼一搞,晉國的八「卿」就會更加趨於年輕化,勢必要整得國君心情變得無比忐忑,進而再憂慮晉國的未來。
欒氏和郤氏完蛋,事實上不止是沒了兩個卿位家族那麼簡單,是讓晉國失去了矛和盾。
沒有陰氏取代郤氏成為晉國鋒利的矛,晉國不但要在與楚國的爭鋒中會頹喪好幾年,對幾個小弟的背叛也只有選擇綏靖政策,只能等晉國真正的緩過氣來才能從防守轉為進攻了。
陰氏先後解決了齊國和衛國,又把秦國打得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