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商丘」約有四十里,士燮卻是已經在「商丘」等了很久。
因為沒有進入「商丘」,呂武只是跟在智罃左右,發生了一些什麼事,只能是道聽途說。
其中,楚共王還是率軍駐紮在許國的消息,一再被證實。
楚軍沒有絲毫的動彈,令伊子重以及公子罷、許偃倒是離開許國,往宋國的方向而來。
智罃對楚國的應對做出了評價。
他認為既然要會盟就該有誠意,楚共王已經到了許國卻不親自過來,缺乏足夠的誠意。
一旦楚共王不親自到場,姬壽曼肯定也不會自己出場。
這樣一來的話,明明是正治份量很重的會盟,兩國的國君卻都不出場,肯定是要給這次會盟蒙上一層陰影。
後來,兩國的國君果然都沒有上場。
既然晉君和楚共王都不出場,列國的國君肯定也不會現身,只派出了一定身份的臣工參與。
結果,重大外交場合,沒有應該的隆重。
晉國出場的是上軍將士燮,楚國方面則是子重、公子罷和許偃。
他們盟於宋西門之外,盟約是:楚、晉兩國不再交兵,好惡同之,國恤災危,備救凶患。
如果說這一次弭兵會盟誰的好處最大。
呂武認為是發起者之一的宋國。
宋國以二等強國的身份,促成了霸主級別的晉國和楚國的停戰,不但在名聲方面得到伸張,也讓列國看到了自己的影響力。
再來是,晉國和楚國不再約地點開戰,作為南邊諸侯國之一的宋國肯定能喘息上好幾年。
同樣得到好處的還有另外的南邊列國,他們實際上早就受不了晉國和楚國每年一小打、三年一次大戰。
不管是晉國贏還是楚國贏,他們這些列國每每需要提心弔膽不提,一次次還要聽從自家老大的召喚出兵助威,國力方面早就不堪重負。
智罃像是一個預言家那般,對呂武說道:「此次會盟缺乏誠意,不出五年雙方必定於疆場再戰。」
呂武有點慶幸,也感到可惜。
不是其它。
楚共王不來,作為楚共王貼身大將的養由基自然也不會來。
養由基沒有來。
呂武自然不用去挑戰。
完成會盟之後,晉國的「三軍」沒有在宋國境內耽擱,帶着沒有絲毫誠意的「盟約」開拔向北。
而楚國那邊,他們一樣離開許國,卻是去周邊列國耀武揚威了一番,才回到楚境。
等他們重新踏入晉國地界,季節已經來到了秋季上旬。
三軍部隊需要到新田,走完一個流程才會解散。
呂武迫不及待地想回自己的封地,只是需要拜會一下幾個老丈人的家族,一些友好家族肯定也要走動一番。
韓氏與魏氏那邊沒有耽擱。
呂武去見趙旃,經過一夜的長談,出了新田接收趙旃準備好的物資以及奴隸,才正式踏上歸家的路途。
「主,此些匠人……」虞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進行了解,問道:「何處來?」
上一次趙旃答應呂武,會進行操作弄來匠人。
而匠人其實是晉景公名下的產業,姬壽曼上位之後沒有接收,他們被遺忘在了角落。
趙旃不是用矇騙的方式獲得那些匠人,他花了一定的代價進行購買,再將這些匠人當禮物送給了呂武這個女婿。
「如此啊!」虞顯說道:「卿位變動已是事實。」
這一點趙旃已經親口跟呂武講了。
邯鄲趙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匹配卿位(德不配位),不說再上升一步,想保住卿位也辦不到。
他已經很識相地表示會卸任新軍將的職位,將回到自己的封地。
其餘的卿鑑於趙旃的識相,沒有採取其它的措施。
只是,趙旃還沒有卸任,他們卻已經商定該由誰來擔任新軍將。
沒有出現意外的話,晉國的卿位變動不止是趙旃卸任,郤氏將迎來全面的崛起,不但新軍將和新軍佐全是郤家人,上軍將也會是郤家人來擔任。
第129章:暗潮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