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所以,為了制度建設,即使李素和關羽等人這輩子註定可以拿到「不名不趨」,也要分開給。
……
商定完郡公冊封的全部細節和待遇之後,下一個關注點就是李素這個郡公的封地究竟在哪兒。
按照常理,大部分公侯爵位都會儘量選擇受封者本人的祖籍所在。
但考慮到李素名義上的故鄉中山郡還沒光復,而且劉備私下裏也知道「伯雅早年在中山的出身不太好,也沒什麼親戚」。
所以劉備一貫是想幫李素迴避早年經歷,哪怕當年劉備做不了主,也會儘量為李素斡旋他實際控制的轄區,給一個實封——比如當初劉備盤踞蜀中,給李素斡旋爭取來的郫侯,其實就花了很多代價。
如今,益州已經治理多年,而且蜀地人口稠密、之前受戰爭的破壞也比較小,已經和平了八年了,人口增長恢復明顯,成都平原就那麼大平原面積和發展潛力,後續發展都只能往工商業上走了。
而且,天下統一進程推進到這一步,蜀地因為交通條件的不利,已經很難繼續作為往關東、往東北方推進的後勤基地了。
畢竟從華夏大地的最西南角打回最東北角,蜀地除了提供軍工武器和其他高附加值工業品之外,別的農牧產品和基礎的林礦產品都沒法外輸,運輸成本太大。
天下一統之後,劉備的朝廷越往東遷移,反而要防止蜀地出現一家獨大的勢力,避免割據的嫌疑。所以為了朝廷也好,為了保護李素、幫李素避嫌也好,劉備都選擇了在李素新光復的佔領區,也就是揚州地區,給李素選了一個郡作為封地。
江東前線三郡丹陽綜合發展最好,是江東政治中心,但目前還沒收復。人口和經濟原本是吳郡最好,不過吳郡民風更暗弱,民不尚武,所以軍事潛力太弱,不像丹陽郡可以征出山越族的丹陽兵。
發展最差也最地廣人稀的是會稽郡,不過那兒發展潛力上升空間也最大,還有漫長的海岸線未來可以發展航海,於是李素就被封為會稽郡公。
另外,劉備考慮到李素將來可能還有爵位封邑方面的上升空間,而且會稽郡面積大,縣的數量很多,所以沒有一次性把整個郡封給他,只是劃了十個縣作為封地。
未來李素再立其他功勞,要擁有跨郡的封地,是很困難的,但是在本郡再多拿幾個縣,增加封戶數量,阻力就要小得多,李素繼續立功的動力也大得多。
劉備這麼安排,也是又埋伏了一個「祖宗之法」在裏頭,給後世帝王子孫學習模仿。
劉備知道李素擅長種田搞建設,而且他跟諸葛亮師徒那些小巧的工業發明也層出不窮。到地廣人稀山越人密佈的邊郡當公爵,李素於公於私都會幫忙建設自己的封地,也好擴大屬於自己的財源和賦稅。
同時,目前的揚州和荊州,才是未來對抗曹操的最前線。戰後把揚州恢復生產一下,將來還可以出兵奪取淮南,作為統一天下最後之戰時的一路重要力量。
於是這事兒就這麼定了。
「雖然沒有不名不趨,但劍履上殿加上郡公爵位,再考慮到司空的年紀,將來顯然是超過蕭何故事了。
縱然陛下不用像高祖那樣防範武臣,但文官謀主先封公,也算是開後世子孫垂範了,今天的每一着安排,都是奔着將來被人當祖宗之法借鑑的考慮去的。」
參與朝議的眾臣,在討論完李素的具體封賞和公爵設置後,心中紛紛如是揣摩。
……
搞定李素的事兒後,其餘趙雲、黃忠、甘寧、太史慈、周泰、魯肅、顧雍等人的升遷,就容易處理得多了,畢竟都是有慣例的常規操作,不用搞制度創新。
趙雲是南方眾將中、此番升賞前原始官職地位最高的。
他也是從去年當陽之戰起就沒有論功過了,考慮到他有多場野戰全殲敵軍步兵大軍主力的戰績,先全滅程普,後全滅于禁。僅這兩項,就已經不亞於歷史上關羽從荊州北伐中原時的總功績了。
何況趙雲還有其他多次小規模戰役的功勞,在全滅江東的過程中總功績絕對排得進前三,所以最終是從後將軍升為衛將軍——李素的衛將軍頭銜換成司隸校尉後,已經空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