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到位,也是可以哭出來的,因此提到演技,必然就會有哭戲的出現;
很多人甚至會將哭戲列為評判演技的標準之一,大家都認為如果有個演員他的哭戲過關那麼這個人的演技也是合格的,但是如果認為哭戲好這個人的演技就好其實是錯誤的,真正有演技的人反而是不需要在拍戲中流眼淚的。
哭戲,可以認為是演技的基礎,如果一個演員不能在拍戲的時候立馬哭出來,那就說明她演技不過關,連拍戲都不適合拍,而真要說一個人演技高超,這個人必然是不能靠哭戲來爭奪視線的,他要在不哭的情況下展現情緒才是真的演技高超。
尤其是涉及到在劇中人物爭執場景的時候;
爭吵的場景對於表演功力不足的演員來說,極為容易演化成「互相對吼」,覺得聲音越大表演越到位。
其實真實生活中有意義的爭吵里,吼叫只是某幾個時刻,更多的是各種策略之間的相互轉換,從強勢鎮壓到弱勢引誘,這期間的分寸很難把握;
一場有意義的爭吵表演轉換特別多,因為角色要不斷地轉化策略、語氣、情緒,還要不斷地進行釋放和掩蓋,同時演員要完全明白自己的台詞究竟在說什麼;
劉思思有一點很好,只要輕舟說了沒做好、叫了停,妹子每次總是誠懇的向陳昆、黃博道歉,而且不厭其煩的請教和練習;
換了蜜蜜,早就煩了!
「孟導對思思太嚴了吧,老萬,我覺得這段沒什麼問題呀!」
作為在話劇舞台上奔波經年的萬倩看的很明白,劉思思的台詞明顯氣不足,而且略顯空泛,代入感差老遠了;
「還是有問題的,思思這種狀態,演電視劇沒問題,電影就不行了。」
老孟把思思叫到跟前,讓她自己看剛才的那一段,主要是黃博和她自己的那幾句,「別着急,慢慢看、仔細聽!」
說完起身走到萬倩身邊:「老萬,要不你來一段,給思思上一課?」
萬倩才沒那麼傻,她和思思的關係一直都不錯,這不是得罪人嘛,搖頭拒絕了老孟的提議,「思思表現的很不錯了,都像你這麼吹毛求疵的,有幾個演員能合格!」
「你這話說的自己不覺得違心嗎,思思如果碰上陳楷歌、鄭小龍,這會都不知道去哪哭了,而且這也是提高她演技的好機會,我對她嚴點,總比被外人罵的好吧!」
「喲,敢情你也知道是思思內人呀,有你這麼對自己人的嘛,還讓我去示範,安沒安好心?」
郝蕾雖然詫異於老萬和輕舟的隨意,但也沒多想,畢竟人家是一個公司的,而且還認識了很多年;
「孟總,說句不怕思思生氣的話,每個演員都是有上限的,包括葛大爺、名叔、姜聞,你指望幾場戲讓思思提高,這也不現實,還不如讓她多接戲,實在不行,去話劇團演幾場也行!」
郝蕾這話說到了點子上,孟輕舟也贊同她的觀點;
類似湯姆·漢克斯、凱文·史派西、梁家輝、周潤發等這類老戲骨,對任何類型的角色已經駕輕就熟、無所畏懼的時候,他們的演技上限是90分。
類似傑西·艾森伯格、保羅·達諾、古天樂、謝霆鋒等這類還處於上升期,發揮並不穩定的演員來說,他們的演技上限是80分。
再類似剛出道不久,有優異表現,但又經常掉線的新人演員來說,他們一來缺乏經驗,二來缺乏表現機會,演戲時容易被前輩帶偏,因此他們的演技上限是70分。
至於那些演什麼都是一個樣的玩票性質的當紅炸子雞們,演技上限到60已經是燒香拜佛了,暫且不談。
這麼一比較,很多電影評分低的原因就能找到了;
50分以下的電影,已經不需要討論演技這件事了,因為整體水準不及格,演員再努力,也難突破50分的上限,即便他是影帝\影后級別的,優秀的演技反而會和整片格格不入。
50-70分的電影,個人的演技會成為那個「拉扯」的點,有可能個人演技出色,但影片整體平庸,他就會成為全片唯一的亮點。而如果影片在劇情、畫面或者其他的方面出眾,那角色也就是一顆螺絲釘而已,完成任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