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全面爆發,戰區內大量無辜民眾將受到戰爭的涉及與牽累,政府機關和民眾的疏散也是國民政府當局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這樣,疏散計劃的制定就快速地提上日程。
早在七月二十七日,國民政府統帥部召開專題會議,專門就落實蔣介石委員長關於首都「各院部會實施動員演習及準備遷地辦公」的手令進行研究。會議決定「萬不得已時,則遷移他處辦公(如衡陽),凡須永久保存之重要文件,先行遷地保管。至各機關之實行遷移,則須候命實施。」
平津地區被日軍佔領後,國民黨高層一致認識到中日兩國間的全面衝突已經迫近,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從軍事和政治上考慮,國內民眾是戰爭人力資源,疏散又事關社稷民生。因此,七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統帥部又從軍事角度出發,討論有關沿江各重鎮居民的疏散,其中重點研究討論了首都南京的人口疏散計劃。會議強調「南京市百萬餘人口,戰時甚感不便」,提出「可先將婦孺遷移他處」,這樣做「雖不免使人民稍有恐慌,但終久必歸實現,故可着手辦理」;對於機關職員眷屬,「尤宜先秘密移動」,以免妨害公務。
這項計劃中算是國民政府準備疏散南京普通民眾的一個傾向和初步打算。然而,在此之後軍政部考慮到此事關係重大,擔心引起民眾恐慌,動搖抗戰的信心與決心,認為「應由軍委會召集各院部會開秘密會商討」,等方案擬定妥善,並交蔣介石委員長核示後,再逐漸實施。
在會議之後,這項疏散計劃並沒有真正完全實施,統帥部從穩定民心、防止恐慌、穩定社會秩序的角度出發,疏散計劃並沒有優先考慮市民,而只是優先疏散了機關職員眷屬。8月初,軍政部通知在寧公務人員將家眷送離南京,以解除其後顧之憂。同時,要求通知的下達以口頭通知為主,只傳達不記錄。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政府機關職員眷屬的疏散行動,使一些市民察覺戰爭更加迫近,加上南京每到晴天就遭受日軍軍機轟炸,每天至少驟然響起三次以上的防空警報,讓南京街頭行人的步伐變得更加匆忙,愈發加劇了南京市民對戰爭的擔憂,有條件的市民開始逃離南京。一時間,南京向外的交通變得混亂,車票、船票也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