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的顯微鏡和望遠鏡效果極差,通過磨製兩面透鏡疊加在一起,確實能達到望遠的效果,但真看的話,就像近視眼沒有戴眼睛,整個世界模糊不清。
因此很多小說里,穿越過去造玻璃,馬上就造出望遠鏡和顯微鏡,那顯然是騙人的東西。
在沒有人摸索出最完美的玻璃比例,製造出最純淨的玻璃之前,哪怕是用吹製法,也不可能造出毫無雜質的玻璃,自然也不可能造出望遠鏡和顯微鏡。
如此一來,目前的玻璃製品也只能滿足人日常需求,卻滿足不了更加嚴謹的實驗需求,至少沒有顯微鏡,生物學想要獲得更大發展還是不太容易。
不過這一切都不遠了,因為完美比例的玻璃製品依舊處於實驗當中。
正如科學家製造電燈時,花了數年時間,數千種材料,才最終找到來鎢絲一樣。
科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遠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在魏翱的陪同下,陳暮巡視了所有實驗室,觀察着學生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他看到很多人都是非常努力而認真的做着實驗,沒有人偷懶,也沒有人在東張西望不聽老師的講解。
對於這樣的結果,陳暮還是很高興見到。
這裏的學生大多出生於貧苦家庭,為了出路不得已進入最危險,待遇卻最好的化學院。
只是化學跟物理不同,它是一個改變物質屬性的科學。雖然不可能真的製造出黃金出來,但它的作用,就是通過兩種或者多種以上的物質通過融合分離等手段,來製造出一種新的物質。
因此它需要大量的實驗進行支撐,很多化學院高年級學生,大多是泡在實驗室,忍受着枯燥而又無趣的實驗內容。
哪怕是沒有任何進展,至少他們的態度還是非常勤懇認真。
陳暮這一切,還是很滿意他們的努力。
不過他同時也知道,或許現在的化學水平,依舊難以得到更大的突破。
因為跟物理生物一樣,現在青州的化學還只是停留在實踐階段,很多理論知識還沒有創造出來。
不止是現在,包括西方也是長期處於實踐在前,理論在後,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確立。
像這樣的情況,在古代東西方相當普遍,但有一點是一個必然現象。那就是古希臘時代確定的邏輯體系,奠定來科學的基礎,等到歐洲文藝復興之後,就產生來噴井式的理論爆發。
最後在十八世紀末,利用長期的理論知識作為積澱,才讓工業革命正式起航。
這是愛因斯坦於1953年在寫信時提到的事情。
也是他在信中提及,為什麼古代中國明明很多發明創造都領先於世界,卻沒有成為現代科學的起源地的根本原因。
陳暮作為金融業從事者,雖然並非理工科專業,但數學邏輯對物理化學的影響還是很清楚。
畢竟數學邏輯不僅僅對物理化學,對天地萬物包括金融經濟,都極為重要。
因此他並不急於讓化學院製造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東西出來。
他希望能夠看到的是,由數學院開始萌芽的邏輯思維體系得到擴展,然後再延伸到物理學院與化學院。
數理化不分家,如果沒有數學,那麼物理與化學,就如同空中樓閣沒有任何基礎。
所以目前能夠看到化學院的學生對於化學的實驗研究積極開展就很好。
要想在幾年內,走完西方兩千年的進程,是不現實的事情。
一切,都需要時間去沉澱。
哪怕現在有一個未來人在帶領他們前行,也只是讓他們少走很多彎路而已。
不過即便是少走一千多年的彎路,也依舊需要幾十上百年時間。
等到數學院在擴展中國傳統算籌數學的同時,能夠在陳暮的幫助下,將邏輯學、演繹學等數學最重要的組成構造起來之後,那麼物理與化學,也將呈現飛躍式的進步。
到時候《萬有引力》以及一部分《元素周期表》,恐怕也很快就會應運而生。
那時,便是科學理論知識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
陳暮。
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