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指標不難理解。14-16的年齡範圍,確保了古代女子最佳的生育年齡。
門第的選擇,大致鎖定了秀女的娘家不會有太大的勢力。
即便是所謂的「官籍」,也只停留在下層官吏中;秀女的出身需要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樣貌身段更是極為嚴苛。
至於需要由嫡母養大,則是出於維護封建秩序的考量。
最後生辰八字之說,即便是現在很多家庭辦喜事,也會找人算上一算,以圖心安。
當然坤興公主知道父皇不在意秀女身份,為了能選到最好的秀
女,她對官籍上放開比較多。
如果不這樣,秦明月和沐劍屏無法參選此次選秀。
在后妃籍貫的選擇上,明代也有南北之分。
有人做過統計,明代前期,大多數的后妃都以南方女子為主。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特別是明代中期後,又主要以北方女子為主。
那麼明代皇室選秀的過程到底是如何呢?我們以明熹宗為例。
第一次篩選,海選的妹子們在正月到達京城,人數大概有五千人。
妹子們每一百人為列,排好隊,太監們開始初步篩選。
太高的,太矮的,太高的,太瘦的都從隊伍里剔除,這一輪大概要淘汰一千人左右。
第二次篩選,太監們開始檢查耳朵,鼻子,肩膀,頭髮,皮膚等細節。
再聽妹子們說話,剔除口吃的,口齒不清的,方言痕跡重的,說話聲音不悅耳的,這一輪淘汰兩千人左右。
第三輪篩選,太監們直接拿出尺子來量,手腳,腰間的比例是否合規,文化素養是否達標,談吐舉止是否有禮,再淘汰一千人左右。
第四輪,由老資歷的宮娥出馬,開始檢查一些身體的私隱部位。
這一關最後只留三百人。當然這三百名姑娘可以算是正兒八經的「秀女」了。
第五輪,這剩下的三百人,還要在宮裏生活一段時間,期間有專人負責暗中觀察她們的行為舉止,稍有不如意便會被淘汰。
最後只留五十人,這五十人,基本上已經夠格成為皇帝女人了。
第六輪,太后啊,太妃啊,甚至皇帝本人親自出馬,在這五十個人裏面選出前三甲成為后妃。
當然,朱由檢比較可憐,他這裏沒有太后,也沒有太妃。
坤興公主也不會讓太監插手,全程都有身邊宮女和女官來完成。
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