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木箱變成了啤酒桶。
同年8月,這枚「魚雷」被投入實戰,首戰便炸沉了英軍的「西勃拉斯」號。
兩年後,美國獨立戰爭領袖華盛頓使用「魚雷」向停靠在費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國軍艦發動攻擊。
正是這場被後人稱作「小桶戰爭」的無意之舉,卻給後來的海戰帶來意想不到的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隨着烈性炸藥、雷管等多種新技術和新武器的出現,各種制式水雷相繼誕生,但始終沒有突破觸發水雷的局限。
工業革命帶來的批量化生產,為大規模使用水雷埋下伏筆。
一戰中,交戰雙方共佈設31萬枚水雷,炸沉艦艇148艘,潛艇54艘,商船586艘,總計噸位約122萬噸。
戰時期,為了對抗先進的艦艇,德國率先發力,相繼研發了磁性水雷、音響水雷、水壓水雷等非觸發性水雷。
相比觸發水雷,這些安裝了精密引信的「水下伏兵」,能根據不同艦艇的聲場、磁場、水壓等特性,對特定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這場戰爭,達到了人類使用水雷的巔峰,史無前例地投放80多萬枚,炸沉各類艦船3700多艘。
戰後,各國充分認識到了水雷的超高「性價比」,紛紛加緊對新式水雷的研發。
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瑞士的「風暴」水雷、英國的多傳感器「石魚」水雷、蘇聯的定向攻擊水雷以及美國研製的自航水雷等。
然而,水雷因易布難掃、水下生命周期長等特點,在這一時期呈現出新老成員同台競技的畫面。
尤其對一些海空裝備體系不發達的國家,老式水雷依然在二戰後的局部戰爭中給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戰果。
越南戰爭中,美「卡德」號輕型航母被水雷炸沉。
兩伊戰爭中,一枚價值僅1500美元的老式水雷,將美新型導彈護衛艦「羅伯茨」號炸開一個大洞,造成近1億美元的損失。
正因如此,水雷同化學武器一樣,被譽為「窮國的原子彈」。
地雷最早同樣出現在我國宋朝,明朝名將戚繼光抗倭期間多次使用地雷。
不過那時水雷地雷都還比較簡單,大明皇家科學院現在研製的水雷和地雷已經接近後世早期水平。
。測試廣告2
第990章 水雷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