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回奏道:「這個倒不曾。以臣所知,江南僧祇奴皆為公的,母的頗少——此類也無法繁衍,請陛下放心。」
朱翊鈞聞言苦笑。羅萬化接着奏道:「僧祇奴雖然能學人語,但仍為牲口之流,如何能與我朝之民交媾?即便安南奴、新羅婢等,也視之為畜——請皇上放心。」
朱翊鈞聞言直撮牙花子,心說我擔憂的事發生在數百年後,如今的你根本不懂。
於是冠冕堂皇道:「康洲先生此言差矣。成祖時,所敕封木都骨束、術骨達臘等國,其民俱為僧祇人。此乃人,非牲口。既生而為人,即可教化之,豈可視之為畜類?」
整理一下思路,朱翊鈞從御座上起身,在武英殿內緩緩踱步道:「朕翻看李贄學說,『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通為一身也』,又說『庶人非下,王侯非高』。」
羅萬化聽了,如同黃鐘大呂震盪在心,又見皇帝露出悲天憫人的表情,目光炯炯直視自己,問道:「康洲先生你說,僧祇人難道不是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者嗎?」
羅萬化低下頭,回奏道:「是,但恐少『四端』耳。」
所謂「四端」的說法,來自於孟子。即「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仁義禮智是人的固有本性,也是人和動物區分的重要標誌。
朱翊鈞見羅萬化還嘴硬,不由得哂笑一聲道:「你可以去信問問你的朋友,僧祇人是否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頓一頓又道:「貧無立錐之地時,即便漢人,四端少上幾個也尋常。」
羅萬化聽了這話,情知無法在這種觀念上扭轉皇帝,只好輕輕拍了幾句皇帝仁慈的馬屁。
朱翊鈞在武英殿轉了幾圈,望着窗外的夕陽,輕輕嘆了口氣。對羅萬化道:「雖然僧祇為人,或有四端,但其形貌醜陋,不令人喜歡。」
羅萬化不知道皇帝要幹什麼,只好沉默不語,聽朱翊鈞道:「如今買賣蔚然成風,若『一禁了之』勢必導致走私。康洲先生回去研究一下,起草個辦法。辦法需高屋建瓴,不光是對僧祇人,其他東洋、西洋人在我大明生活、居住,都要用這個辦法管起來。」
羅萬化這才明白皇帝所欲,覺得這件事也應該做,於是回道:「臣請皇上賜下一個宗旨。」
請讀者老爺賜下一個移民管理的宗旨。
注1:這話是王小波說的。
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第四百二十二章 僧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