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於齊國公提出的三個貿易夥伴,確實難以取捨。
這,就又繞回了奧屬尼德蘭問題。
英、葡、荷,三國裏面,唯獨荷蘭,理論上和法國能成為朋友。
而成為朋友的前提,就是法國不能是荷蘭的鄰居,也就是奧屬尼德蘭問題。
剩下的,英國……
這不需考慮,兩次百年戰爭打到現在,法國絕對不希望英國拿到中國貨物的獨家貿易權。
葡萄牙,則是誰打西班牙,誰就是我朋友;誰聯盟西班牙,誰就是我敵人。
況且,伴隨着英葡條約的簽訂,葡萄牙的經濟已經基本納入了英國體系。
兩國的關稅協定,摧毀了葡萄牙的手工業、發展了葡萄牙的農業和釀酒業,達成了英葡兩國的經濟依賴。
法國和西班牙是盟友,這個不提。地理位置,也決定了法國想要和英國打下去,就應該保持與西班牙的關係,這個也不提。
只說英葡兩國之間的《梅休因條約》造成的經濟問題,葡萄牙的紡織業在低關稅下徹底完蛋,釀酒業在英國低關稅下畸形繁榮法國既是農業大國,也是釀酒大國,就算葡萄牙現在要投法國,法國養得起葡萄牙嗎?會為了葡萄牙,給葡萄牙的糧食和酒低關稅而損害法國自己的釀酒大地主大貴族的利益嗎?
站在法國的角度,看待這件事,覺得最好最好最好的結果,應該是:大順把絲綢瓷器都砸了、香料都燒了,也不該給英、荷、葡任何一國。
但,法國不是太陽,地球不會圍着法國轉。
在最好的結果是做夢的前提下,就不得不在現實層面,認真考慮其中的利弊。
只能說,兩害相權取其輕,矮子裏面找高個兒。
看起來對法國都不友好,那要找一個相對有可能算是更好一些的,似乎也只有荷蘭了。
而荷蘭日後是否還會參加反法同盟、是否還會與法國為敵,這又取決於法國的態度。
法國可以做朋友,但不能當鄰居。
鄰居和朋友,法國只能選一個。
鄰居,還是可能的朋友,就取決於法國此時佔據了優勢的奧屬尼德蘭歸屬問題上。
這對法國是這樣的。
對劉鈺的戰略,則關係到日後的中法俄奧同盟。
這件事,也是關乎到不久之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終格局。
路易十五的腦子,不會想這麼遠,也沒有這樣的戰略認識。
但關注現在,路易十五知道大順必須要找一個中間國合作,而且法國因為自身的種種原因被大順排除了。
那麼,路易十五就想知道,大順對荷蘭的處置,到底是怎樣設想的?
既能維護大順的利益。
又能確保法國的利益?
引導着路易十五問出這個問題,中法之間的談判也就可以算是漸入佳境了。
齊國公終於講到了「武裝中立同盟」計劃。
武裝中立同盟,是個拉偏架的組織。
而且這個拉偏架,是向着弱勢一方的。
武裝中立同盟的核心,其實就一句話:
你們打你們的,我們做我們的買賣。你們別來劫我們的船,誰劫我的船,我就打誰。
但是,中立嘛,當然也不能運軍火給交戰雙方了。
看起來,這很公平。
但實際上,這很不「公平」。
就英國海軍的實力,需要中立國幫着運輸糧食、鋼鐵之類的嗎?
說封鎖誰,就封鎖誰。說檢查誰的船,就檢查誰的船。
法國就不同了。
海軍拉胯,真打起來,被劫船那是必然的。
而有了武裝中立同盟的話,法國在加勒比的白糖、加拿大的皮草人參,法國船不去運,找武裝中立同盟的船去運行不行?
反過來,英國自己的運力、海軍,需要借武裝中立同盟的船,維繫自己的貿易嗎?
再者,英國殖民地面臨嚴重的走私問題,法國就從不擔心殖民地的走私問題這和大明從不用擔心西域的民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