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理學存在的一大意義,就是當年佛教入侵,導致儒教撐不住了,最終搞出了理學。
使命已經完成,佛教已經完犢子了。到明末的時候,曾經保衛文明抵抗釋教的這一套,該退了。
經濟發展、物質基礎改變,軟件卻跟不上,並無大儒能徹底解決軟件問題的時候,耶教恰在這個時候出現。
同時,又趕上了明末反理學的思潮。
利瑪竇等人的文化水平也確實夠,藉此機會,插了一腳,說【儒學被宋儒所污染了。宋儒的那一套,夾雜了太多道、佛的東西。】
【只有摒棄宋儒、佛教、道教的影響,儒家才能回歸真正的本意。不棄程朱、不知孔孟。】
【古儒自古便祭祀以為至高的神,昊天上帝。古儒之天帝,就是上帝。】
刨除那些夾帶私貨的內容,只說宋儒被佛、道所染,這幾乎是明末的一種共識。包括王陽明,當時也一群人說他,被佛道所污。
加之明末社會動盪、道德敗壞、人心不古,士大夫也在追求「儒之本意」、「孔孟之道」,倒是是啥?
是不是真的是被宋儒如污染了,以至於現在所學的都是宋儒曲解的儒學,以至於社會變成了這個樣子?
天主教也勸人向善,是不是真的是耶儒同道?是不是可以以耶補儒?
天子失禮,求諸於野,說不定這也是一條路。
主要還是很多人都覺得,路走不通了,但又覺得走不通不是儒學的問題,是宋儒曲解了儒學,只要回歸真儒,路就走通了。
這種想法下,什麼都想試一試。
這一試,是試出問題了……
耶穌會是精通經院哲學的,是會「辯經」的,而且屬於那種非常善於辯經的類型。
加之第一批來華的耶穌會會士,水平也確實還行。
利瑪竇就用自己非常擅長的「辯經」術,以邏輯學破理學。
先是說,自從宋之後,天帝這個概念,就夾雜了過多的道教、佛教的內涵。本源既不是真武大帝,也不是玄帝玉皇。
本源是原本的天帝、天主、昊天上帝。
然後又用一些簡單的邏輯學,搞了一些辯經的東西。
【《易》曰:帝出乎震。】
【夫天者,抱八方而擁四極,何能出於一乎?】
【是故,帝者,非天也。】
天是抱八方而擁四極的,那又怎麼能說是出于震這一個方向呢?如果說,物質的天就是帝、帝就是物質的天,那麼這句話的邏輯就不對。所以可證上帝不是物質的天,也就不是你們所理解的天即為帝。
且,【尚書·金滕載:乃命於帝庭,敷佑於四方。】
可見,上帝是有其庭的,既然有其庭,又怎麼能是物質的天呢?所以,物質的天,和帝,並不是一回事。
又言:
【商誓又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湯浩言: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猶,惟後。】
這正是說,在三代時候,是上帝,賦給人民仁、理、智的天性,但要使人有常性遵行他的道,還要有君王治理教導才行。而夏桀,正是違背了上帝而犯了罪,是以商湯敬畏上帝,不得不去矯正夏桀的罪孽……
本身他就會辯經,或者說這種傳教士,自小學的就是這玩意兒。索引水平一點不低,甚至在大學就是專門搞這個的。
而理學一開始就是為了完善世界觀,宇宙觀,危機中搞出來對抗佛教的。這世界觀和宇宙觀,也確實在邏輯上有些很容易被擊破的地方。
他開了這麼一個頭,搞出了新的宇宙觀、世界觀。後續的傳教士,也都跟進,一個個都朝着左手拿聖經、右手拿十三經的態度,一波一波又一波地講這句「帝出乎震」,就是天主創世,再由此引出「太極」的概念。
並且試圖將理學的宇宙觀、世界觀,與天主教的世界觀、宇宙觀融合在一起。
當然,大順當然是有一堆反對者的。
然而一旦牽扯到世界觀、宇宙觀的問題,儒學確實先天不太足,否則也不會被有宇宙觀
第五七三章 辯經的着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