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高中的教學質量並沒有拉開差距。
不過,等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全市的師資力量開始向縣一中集中,傅松也是那個時候去了縣一中工作。
縣一中也開始在全市範圍內招生,全市中考成績在前100名的學生,基本上都進了縣一中。
等到了2002年,縣一中新校區啟用,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一個年級50個班,將近三千人,基本上將全市的好生源一網打盡,同時全市的優秀教師也全部被抽調一空。
從那時候起,鄉鎮高中便成了空殼子,生源質量一年比一年差,曾經的輝煌再也不見了。
眾所周知,山東高考競爭相當激烈,為了能出好成績,幾乎所有的縣市都跟縣一中一樣,集中力量辦大事,把90%以上的師資力量和優質生源集中到一所高中。
最初,傅松對這種做法持肯定態度,因為往後幾年,東萊一中每年都會出一兩個地區甚至省狀元,但隨着越來越多的縣市跟進,東萊一中的這種模式便走進了內卷的死胡同。
都是一個肩膀扛兩個腦袋,誰也不比誰笨,東萊一中能做到的,其他學校自然也能做到。
因為高考錄取看的不是絕對成績,而是全省排名,雖然高考分數越來越高,但每年錄取的人數卻增長緩慢,於是越卷越厲害,不僅學生苦,老師們也跟着苦。
後來,傅松發現這種模式不僅造成了嚴重的內卷,而且還造成了巨大的教育不公平。
過去,鄉鎮高中繁榮的時候,農村孩子上高中的比例跟縣城的幾乎沒有多少差距,但自從集中力量辦縣一中後,農村學生的比例年年下降。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縣一中為了開拓財源,開始大規模地招收所謂的擇校生,八千起步,上不封頂。
無論你中考多少分,只要錢給夠了,就能上學。
這種情況下,吃虧的必然是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農村學生。
交錢就能上學這種模式,表面上看似公平,卻隱藏着極大的社會不公。
都考了一樣的分數,憑什麼有錢人家的孩子能上學,窮人家的孩子便只能去工地搬磚?
說好的教育公平呢?
現在回過頭來,其實集中全市的力量辦好一所重點高中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但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得給上不了高中的孩子們提供一條上升的渠道。
只是,在全社會都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大背景下,那些職高、技校也都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樣子貨,學費倒是不少收,但學生進去以後,要麼天天打架爭當大哥,要麼談戀愛搞大肚子。
往往進去的時候是個好孩子,出來的時候就是問題青年,真正學到本事的寥寥無幾。
傅松上輩子曾在職高當過三年教導主任,親眼看到過太多的悲劇,剛開始還能本着良心嘗試着解決,但漸漸地他也就麻木了。
這是個死結,根本沒法解!
除非國家投入海量的資源,花大力氣整頓,但這可能嗎?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有了錢之後,成立職業技術學校的原因所在,而且他招生的對象除了遠景集團內部職工子女外,幾乎都是農村孩子。
儘管他清楚自己的力量有限,杯水車薪,但即便僅僅能改變一個農村孩子的命運,他覺得也是值得的!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www.pinbige.com。品筆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ww.pinbige.com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