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旻神色數變,最終還是冷哼一聲,進城了。
稍稍聚攏起來的小兩萬兵馬分駐城內外,獲得了喘息之機。
「會川都督府還有多少兵?」進城安頓之後,鄭仁旻直接召來楊氏兄弟,問道。
提及此事,楊干貞也是一臉愁容。
國中各個大族,就數他楊氏損失最大了,兩萬大軍一朝覆滅,其中部分是他從西洱河帶過來的子弟兵,部分是在會川都督府調教多年的老卒,結果全沒了,能不心痛?能不彷徨?
事實上,在鄭仁旻抵達之前,他都已經打算派弟弟回一趟西京,從老家再招募一批本部丁壯過來,以為骨幹,同時從會川都督府下轄的各縣、各部落中徵發丁壯,訓練新軍——當然,想要國中提供錢糧、器械支持。
「還有不到五千人。」楊干貞如實回答。
鄭仁旻聽了也不好過。
雖然楊氏吃癟讓他有些高興,但衰弱成這個鳥樣,卻也不是什麼好事。
一路行來,楊干貞幾乎已經放棄了三阜城、舊嶲州(越嶲)、沙野城、可泉縣、昆明縣等城池,甚至連陽蓬嶺都放棄了,全面退縮至會川都督府南部,打算依託經營多年的優勢堅守。
但鄭仁旻不太看好。
會川都督府的部落也是出兵大戶!十萬兵馬、數萬部落丁壯,起碼有四萬人是從這裏抽調的。而他們又是損失最慘重的,幾乎沒跑回來幾個人,不說家家戶戶帶孝吧,那也是一戰打光所有精銳,沒個二十年緩不過氣來——靠老頭子和少年郎,能守得住會川都督府?
而一旦這裏無法守住,夏兵就要直趨瀘水關,強渡瀘水(金沙江),衝到弄棟地區。
弄棟是南詔的一個節度使轄區,大長和國因之。
南詔時代,在要害位置設六節度使。
其一為永昌節度使,治永昌城(今保山),常備軍萬人,地方上還有烏蠻別種哀牢人相助,監視西爨,管理轄區(今德宏自治州及高黎貢山以西地區)內各個亂七八糟的部落。
其二為銀生節度使,治銀生城(今景東),管理哀牢山及瀾滄江中下游至西雙版納一帶的各部落,亦稱開南節度使。
南詔攻克姚州後,將當地漢人及心向唐朝的部落盡數遷徙,主要去向就是永昌、銀生二鎮。
其三是劍川節度使,治鐵橋城(今劍川),管理其西北方的諸多部落——這是一個防備吐蕃的邊鎮。
其四為拓東節度使,治鄯闡府(今昆明),管理東爨烏蠻等數十部落。
其五為麗水節度使,治麗水城(緬甸克欽邦境內),管理今騰衝以西及緬甸北部大片的部落。南詔侵略驃人諸國,所掠之人口,便發往麗水城淘金。
麗水鎮也是防禦吐蕃的軍事重鎮,蓋因吐蕃的疆域相當廣闊,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還有大片土地和人口,時常從這個方向進攻南詔,雙方在後世緬甸境內交戰,故重兵佈防。
其六為弄棟節度使,治弄棟城(今姚安),管理後世楚雄州大部,即唐姚州舊地。因地處兩京之間,如今的弄棟早已直管。
此為南詔時代的區劃。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如今,情形又有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因南詔起自大理,昆明對他們而言是新征服的區域,因此早期設節度使。但當鄯闡府成為陪都後,如今的拓東節度使早已是加銜、美官,不再實際管理軍民事務,名存實亡。
弄棟節度使與之類似。地處兩京之間,在將當地漢人盡數遷往南方邊塞之地後,又遷來了大量西爨部落,因此慢慢地也名存實亡了。出任此職的,不是宗室便是權臣。
簡而言之,南詔時代,劍川、麗水二鎮防備吐蕃,拓東、弄棟二鎮防備唐朝。
如今防備北朝的主力是新設的東川鎮,劍川節度使協防。
因吐蕃已崩,麗水鎮沒有了戰鬥任務,轉而向南侵掠驃人諸國,將勢力深入緬甸中部地區——南詔國君的「驃信」尊號便是明證。
南詔與大長和國一脈相承,實行府兵制,給軍士授田。每年冬季,兵曹行文至各地,府兵自備器械、糧米、魚乾,集中操練,並挑選精銳成軍,給予厚賞。軍紀在前期較為嚴苛,戰鬥中若背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