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
沮授鑑於古制,看到了棄長立幼將會貽害無窮,故向袁紹提出勸諫。沮授的意見是很有見地的。建安七年夏,袁紹自兵敗官渡後發病而死。
審配、逢紀等人出於私心,矯命立尚,又引起了一場集團內部的內耗。逢、審平素多驕侈,這恰為袁譚所擔憂;而袁譚又與和逢、審二人有矛盾的辛評、郭圖二人相互勾結,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暗流涌動。這次鬥爭最終以逢紀、審配「廢」譚立尚的成功而告終。
由此,可以看到袁紹謀士集團內部激烈的鬥爭,也似乎可以約莫着總結出袁紹謀士集團內部鬥爭的一個原因:袁譚身為長子,有着被立為嗣的先天條件;袁尚雖為幼子,卻得父親百般寵愛,有着被立為嗣的後天優勢。
謀士們爭的不是計策的孰優孰劣,而是在為他們各自的「主子」爭得「世子」之位、當上袁紹的接班人從而成就他們自己的「功臣」之名。
而袁紹恰恰沒有及早地、準確地選定他的接班人,這便給了那幫謀士們一個無名的心理暗示,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選擇「投資」袁譚,一部分人選擇「投資」袁尚。
沮授、田豐在這場「賭博」中押的是袁紹,而袁紹在這場「賭博」中扮演的卻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沮授、田豐乃至「忠紹派」中的其他成員都不會有太好的下場。
總而言之,袁紹謀士集團內部爭鬥的現象是由於嗣位空虛、長幼之愛有差別以及謀臣爭寵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矛盾造成的。
歷史再次證明,周代確立的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是極為必要的,是維護一個王朝統治階層穩定的重要保障。
同時,歷史也帶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個政權,如果內部安定團結,無論敵人勢力多麼強大,也不見得會被消滅掉。相反,兵力雖然強大,如果內部充滿矛盾,最終還是會土崩瓦解於蕭牆之內。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