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即便沒有紙張,做不了報紙,寫不了寓言小故事,但是戲劇的宣傳方式,就絲毫不比那兩種來的差了。
而方曉要王妗做的,也便是暫時充任,臨時組建的「宣傳部部長」而已。
至於手下嘛,除卻葉沖與他手底下的軍政委之外,王妗自然可以在軍中隨意挑選。
畢竟有頻陽王氏的金字招牌,這樣在軍中的隆高聲望,卻是不用白不用。
將王妗安置妥當之後,方曉便再次回到了議事廳之中,一頭扎到了文案政令起草的茫茫大海之中。
這條新的政令,他早已經與陳平等人商量的差不多了。
「設立文廟與武廟,分別供奉自有夏以來,為諸夏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能臣與武將。」
這樣的想法,早在冰天雪地的雲中城內,與匈奴人對峙的時候,便已經有了,但當時關於文廟武廟的後備人選設想,只限於秦將而已。
當時他的想法十分簡單,那就是以萬古流芳,得享永世香火來激勵麾下將領,讓他們可以拼死效命,這也就是他當日告訴眾人,日後還會有的「更好的」東西。
可當陳平知道了這個點子以後,卻是一拍大腿,直接上書建議,將兩廟的範圍,擴大至整個諸夏的歷史。
方曉何人?老鍵盤政治家了,稍稍一點便即通透無比。
「陳君,你的意思是,想借兩廟打造成供奉諸夏共同先賢的唯一祭祀神廟,將天下人的心籠絡於其中,進而讓日後這天下僅有秦人,而再沒有齊楚燕韓趙魏之分?」
「然也,看來皇太子殿下也已經想到了。」
再次被看穿心思,陳平卻沒有了當初的驚慌,有的只是理所應當。
「那麼以你所見,第一批入廟之人都應有誰?」
「臣見識淺薄,敢請左丞相與宗正大人共同商議!」
搖了搖頭,回想了一下當日議事之時,「和諧有愛」的討論場面,方曉的臉上也是顯出了一絲笑意。
若不親身經歷,又有誰能夠想像得到,這等只出現在歷史文獻之中的「大佬」們,為了一個名字,也可以爭論的面紅耳赤。
「入文廟者第一,當屬開周之功臣,姜姓呂氏,太公望,有太公望方有大周八百年傳承。」
少一思索,方曉便提筆寫下了呂尚之名。
而至於這第一位入廟者,到底該是呂尚還是周公旦,當日姚賈與子嬰可是吵得天翻地覆,最後到底還是子嬰說不過姚賈,於是無奈讓了先。
「入文廟者第二,當屬興齊之賢相,姬姓管氏,夷吾,管夷吾開齊之利市,於齊變法助齊稱霸,開啟春秋大幕,而後更助燕剿滅山戎蠻夷,守護諸夏傳承。」
這管夷吾之名,無論姚賈還是子嬰,卻都是頷首認可,並未爭論。
而第三人選,卻是讓陳平都不由的加入了爭論之中,無他,方曉提出了兩個人名,其一乃是於魏國變法的法家鼻祖李悝,其二則同樣是於魏國變法的名士吳起。
這一番爭吵三人卻是誰也不願想讓,三人之間唇槍舌劍,看的方曉額頭直冒冒冷汗,最後無奈,他只能打斷三人,善做主張直接扔出了第三個名字,於是這才止住了三人的爭吵。
「入文廟者第三,開大秦六世餘烈之功臣,姬姓公孫氏,鞅,於秦變法,一部商君書讓歷任秦王奉為圭臬,終於始皇帝之手,統一天下!」
這三人,之後方曉心中原本還有許多名字,但是看着吵得面紅耳赤的三人,他卻也不得不暫時作罷,留待日後慢慢填補。
「三人便三人罷,反正作用起到了就行!」
吹乾了墨跡,將書帛放於一旁,隨後開始書寫,第一批入武廟的成員。
相比於僅有三人的文廟,武廟的成員顯然要多一些。
首當其衝者,自然是兵家的祖師爺,孫武,此人入廟,三人誰也沒有異議。
第二位則是大秦名將司馬錯,若非此人,秦的版圖之中,便不可能有巴蜀一地,而若無司馬錯帶兵入蜀,當地的蠻夷也只會將秦人視若豬狗。
既然司馬錯入廟,三人都沒有爭論,那麼第三、四、五位,三人就更沒有爭論的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