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啊,這踢皮球的本事還挺強的是怎麼回事。
崇禎想了想,道:「這樣吧,就封你為親軍都指揮使,協助英國公和襄城伯處理兵事。另外,從今往後,你可以參加廷議,有議事的資格!」
眾人聽完這個封賞,都吃了一驚。
所謂的親軍都指揮使,就是羽林前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等總計二十六衛部隊的總指揮,簡單的說就是掌管皇宮所有衛戍部隊的最高將領。
從今往後,皇宮裏面所有的兵馬,朱慈烺說了算!
僅僅是這樣,那其實也還不算什麼,真正關鍵的,還是後面這個能參與廷議,並且有議事的資格。
廷議是什麼呢?
通常來說,大明的決策團隊有三種人。第一個當然就是皇帝,第二個是代表文官階級的內閣,第三個是皇帝用來制衡內閣的內朝太監(通常特指司禮監幾位大太監)。
每當大明有什麼國家大事要商議的時候,皇帝就會召集司禮監大太監們和內閣大學士們開一個會,這就是「廷議」。
像某些電視劇和小說之中上演的什麼文武百官齊聚,大家一頓亂吵亂嚷最終得出結果的情形,都是扯淡。
幾千年華夏王朝的演化就是一步步的集權,集權的意思就是把權力集中,這文武百官幾百號人都能參與進國家大事之中來,這還叫權力集中嗎?那是西方式的議會。
從漢唐開始直到清朝滅亡,皇帝和少數核心重臣的廷議(有些朝代叫法不同)都是決定軍國大事的唯一方式。
朱慈烺作為太子,原本是沒有資格參與到廷議之中的,即便是有時候崇禎特地讓朱慈烺參加,他也只有旁聽的權力,沒有開口商議的權力。
但現在不一樣了,朱慈烺可以名正言順的參與到廷議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
換句話說,朱慈烺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能夠決定大明帝國命運的那十幾個人中的一個,他的地位如今就相當於是一名內閣大學士,是不折不扣的大明重臣。
歷數古往今來,朱慈烺的現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位皇帝沒有登基之前的樣子,那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但朱慈烺更比李世民有優勢,因為李世民不是太子,但朱慈烺是!
所有人目光都注視着朱慈烺,心中滿滿的都是羨慕。
這般手握實權的太子,簡直就是打着燈籠都找不到幾個啊。
要知道,他才僅僅十五歲。
或許,這就是天才吧。
羨慕歸羨慕,但在場沒有任何人站出來表達反對。
因為他們心中都清楚,這一次的封賞,朱慈烺實至名歸!測試廣告2
61,群臣贊太子英明,崇禎給慈烺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