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宣府大同局勢剛剛穩定,根本就離不開盧象升,所以上書了九次,都被崇禎駁回了。
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卻認為盧象升在惺惺作態,也不知出於什麼心理,竟然在崇禎面前進讒言說盧象升不顧全大局,盡孝不盡忠。
盧象升從太監口中得知了這件事,誤認為是楊嗣昌從中阻撓他回家守孝。
於是忍不住編排了兩句,說楊嗣昌自己為人子不孝,還要拉着別人下水,當不孝子。
當然了,大致的意思就是這樣的。
因為楊嗣昌當時是被崇禎奪情,沒有回家守孝,所以對盧象升頻頻上書要丁憂,難免就有些看不慣,以為他在諷刺自己,畢竟當初他只上書了一次,就沒再繼續上書了。
楊嗣昌雖然對盧象升沒有辦法,卻和監軍高起潛的關係不錯,加上為人圓滑,又是實打實的兵部尚書。
所以一番暗箱操作下來,竟然拉攏了一半的將領,準備讓他們帶兵和自己回襄陽。
畢竟他在襄陽忙活了個把月,萬一襄陽城有失,那也是脫不了干係的。
第二天。
看着被楊嗣昌帶走的近五萬大軍,儘管盧象升氣得差點吐血,但對此也是半點辦法都沒有。
畢竟他這個天下勤王兵馬總督,在韃子退走後,就已經自動取消了,而楊嗣昌卻是實打實的兵部尚書,執掌天下軍事行政的大司馬。
八萬邊軍精銳,被帶走了五萬,只剩下了三萬,加上兩萬剛招募的新兵,和俘虜的五萬餘反賊,雖然手中還有近十萬兵馬,但盧象升清楚,若就這般直接進軍,多半是以卵擊石。
那天華軍在南陽城下會操的情形,探子可是一五一十全部報給了他,若沒那一萬騎兵,還勉強可堪一戰,可現在怕是連半點勝算都沒有了。
最終也只得選擇繼續按兵不動,操練兵馬,同時派快馬通知孫傳庭,情況有變。
老孫接到消息時,大軍剛剛出發,雖然同樣氣得半死,但也只能硬着頭皮繼續南下,不過行軍速度卻放緩了數倍。
沒辦法,沒有出動也就算了,現在都已經南下,要是再打道回府,恐怕彈劾他的文官會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