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的,而不象後世一樣有那麼多花樣。
因為發酵技術還不成熟,包子饅頭啥的也沒有。麵食在這個時候多用來做成餅、疙瘩湯等食物,北方地區已經有了麵條。但這些東西在南中幾乎沒有。
別說是尋常人家,就算是大戶人家要吃到麵食,也只有通過與益州北部的郡縣交易才能得到。
反正劉瑁重生於東漢末年一年以來還沒真正吃過一頓麵食。就算有麵條,也不是麥面所制,而是用黍與糜製作而成的。吃個感覺,口感啥的根本無法與白面所做的麵條並論。
劉瑁號召全民耕種冬麥的同時,也不忘了下令讓處於無戰事狀態下的益州一萬三千名士兵在訓練之餘進行軍屯。
為了更加準確地掌握冬麥在南中的生長情況,劉瑁還特意在城南給自己開闢了一塊田地,帶着親兵親自下田勞作。
雖然前世的他是一名孤兒,卻也是流落在城市中的孤兒,要說讓他做個饅頭蒸個包子啥的是真難不倒他,可要讓他種田,還真不會。
不會沒關係,咱可以學。
當然不是去學差犁田挖地,主要是走個形式。
到田間地里去走動一下,揮兩下鋤頭,灑兩把種子,與辛勤耕種的農民與士兵攀談一番……
看似無關緊要,卻大大提高了農民與士兵的生產積極性。
最重要的是,劉瑁勤政愛民的良好形象通過這件事完美地樹立在了南中人民心中。
等種好冬麥也不過十月底,離元旦還有兩個月,再組織民眾修路修水渠、修堰塘……
雖然進入封建社會已有數百年,但處於部落制生活習性的南中蠻夷其實更接近於**社會形態。以村寨為單位,共同生產、共同捕獵,按人口和所出勞動力分配。且沒有奴隸賣買。
只是壓在頭上的統治階級要收稅。自西漢文帝起,為了休生養息,漢賦降為三十稅一。這一措施讓大漢迅速地發展壯大,從秦末漢初的被匈奴壓着打,到後來直接滅了匈奴。
國富民強。
反之亦然,民富則國庫充盈。
但是到東漢後期,天災**頻生,戰亂再起。皇帝們便變着法地增加百姓的負擔。
桓帝時期,在三十稅一的基礎上增加芻稾稅,合每頃田地每年增收55錢。
靈帝時期,每畝田再增收10錢。
再加上戶稅、口稅、算稅、更稅、獻費、車船稅、緡錢稅、牲畜稅、關稅、礦產稅、漁稅、市租……
尋常人家根本繳納不起。
老百姓只剩下兩條路:一、賣田賣地賣兒女;二、造反。
惡性循環,中原地區雖然富饒,老百姓卻一樣填不飽肚子,便只能變賣田地。然后土地兼併,應運而生。
百姓賣了田地就只能租種,再經過東家盤剝,日子越過越苦。這時候有人帶頭,就跟着造反了。
偏遠的南方山區,百姓們躲進山里,開荒自種,拒絕納稅,自給自足。看上去挺美,但在統治階級眼裏,這就是謀反,不服教化的蠻夷。
便如南中諸蠻、山越百夷……
劉瑁是個勤奮的人,就象前世的經歷一樣。自己不努力,如何立於富貴之列?他同樣是一個理智的人,不會象爽文中的男主角一樣,橫穿千年,王八之氣外放,逮誰跟伏地稱主,走哪哪兒隨他造。沒可能的,這個世界的人比起兩千年後的人,心機一點都不少。自己不懂,就想去收服這個收服那個都是扯淡。
歷史證明了一個真理。最終能夠打下江山的歷代帝王,肯定不是武功最高的,也不一定是智謀高絕或者治理民政一流之人。他肯定是什麼都要知道什麼都要會一點的全能型人才。
不需要你什麼都精,事實上一個也不可能做到面面精通,畢竟精力有限。但一定要知道,也就是全能、通才。
皇帝沒那麼好當,回顧中華歷史數千年,但凡被歷史載為明君的一定是對國政大事嘔心瀝血的。不說別的,各地報上來的奏章你得批吧?如果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批?
軍事、農業、水利、稅收、路政……
民之根本,國之大事!
所以,南中在發展,劉瑁也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