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人來說,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發行方式。
兩種電影的類型和目標不同,面臨的狀況自然也不同,各有自己的難處。
商業電影的話,基本就是直接走院線,然後通過票房決定勝負,但如果票房差強人意,後續還可以通過藍光影碟、在線播放、其他地區發行版權、周邊產品線等等方式來回收成本。
許多觀眾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商業電影喜歡拍攝續集?為什麼超級英雄電影即使票房撲街也還在堅持拍攝?
其實就是因為商業電影在院線票房之外,還有很多產生收益的方式——像迪士尼的情況,電影票房的收益從來都不是他們盈利的大頭,主題公園以及周邊產品才是,所以他們才一直源源不斷地拍攝相關
作品。
藝術電影的話,往往都是走電影節和頒獎季路線,暫時撇開是否能夠得獎不說,電影的票房前景就複雜許多。
一種,是能夠尋找到發行商,因為電影節往往設置了「市場放映」,不管是否得獎,全球各大發行公司都會在市場放映里探尋,然後購買自己中意作品的發行權,這是製片廠回收成本的最佳方式。
一種,則找不到發行商,要麼就繼續前往其他電影節尋求機會,要麼就只能寄希望於發行影碟或者線上放映了。
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市場票房表現都不容樂觀,藝術電影的受眾面窄,往往只能在少數藝術院線放映,而且票房表現都很難到來亮眼成績,也就是說,如果無法通過交易發行權回收成本的話,那就基本沒有出路了——
為什麼各大電影公司都會瞄準電影節和頒獎季的獎項呢?這裏又回到得獎與否的話題上。
非常簡單,曝光率,因為得獎,就能夠殺出重圍,然後為後續發行爭取到更多操作空間,藝術院線、藍光影碟、在線播放、包括機艙和貴賓休息室等等貴賓室的投放,這些都能夠回收成本。
另外,獎項自帶的光環對於劇組和公司的點亮效果也是非常直接的。
紀敘現在擔憂的,就是「遊客」的後續規劃。
測試廣告2
323 顧慮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