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看出了齊國眾人言辭後面的恐懼。
人在恐懼的時候,就會憤怒,為自己壯膽。
孟嘗君田文也在朝堂之上,見眾人聲討蘇代,對蘇代說道:「我孟嘗君,願意作為人質,前往夏國,侍奉貴國國君。還請求夏國退兵,兩國相安無事,可使兩國百姓,免於兵荒馬亂,以免生靈塗炭,豈不妙哉?」
「此言差矣。此時已非周天子的天下,我們主公志在天下,橫掃諸國,無論齊國、楚國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你們唯有臣服這一條路。」
「什麼?!」
蘇代的話,讓在場齊國的大臣無不大驚失色。
齊國眾人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國並立的局面,但蘇代知道後世發生的事情,知道秦漢以後,大一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後世的梟雄不會想着諸國並立,而是想要擊敗所有的對手,統一天下。
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蘇代的霸道,無疑在威脅齊威王和齊國的文武大臣。
「你可以回去了,若要讓寡人降服,先攻下臨淄再說!」
齊威王不悅,令人趕走蘇代。
蘇代鄭重作揖,對戰國的霸主還是有一分敬重,然後甩袖離開。
蘇代離開後,齊國朝堂之上,一陣沉默。
蘇代這邊的態度很明確了,如果齊威王臣服,那麼齊威王還可以保留一個虛名,但齊威王的領地要被吞併,劃分為州縣。
「相比之下,楚國范增願意保留齊國。果然還是應當與楚國結盟。」
齊威王權衡蘇代和范增給出的條件,顯然范增的做法,更加符合齊國的利益。
范增的楚國,仍然實行東周模式,只要各國臣服大楚,聽從大楚的調令,那麼就允許這些諸侯國繼續存在。
趙匡胤的宋國、司馬懿的晉國,都選擇了依附大楚。
然而,張華實行的是劉邦路線,要滅掉各個諸侯國,讓領地成為鐵板一塊,更好控制。
兩種不同的策略,各有優劣。
大楚的分封制,類似於加盟模式,擴張迅速,只要齊國依附大楚,那麼齊地就成為大楚表面的勢力範圍。缺點在於控制力不足,這些依附於大楚的諸侯,像是牆頭草,容易背叛,有時候也會陽奉陰違。
張華勢力卻是自己做大做強,親自攻下每一座城池,擒殺當地的諸侯,在破壞後進行重建,領地更加牢固,勢力內部發生叛亂的概率更低。
對於齊威王這種要做選擇的諸侯而言,與范增結盟,還有機會脫離出來,但被張華吞併,就沒有機會逐鹿中原了。
鄒忌說道:「結盟楚國,固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前提是,齊國、楚國聯軍,可以擊敗進犯的夏軍,否則……」
鄒忌擔憂地看向齊威王。
要是兵敗,齊威王可能會被關押到長安天牢。
「寡人見過大風大浪,你們不必擔心。」
齊威王表面冷靜,實則掌心已經滲出汗水。
這個世界,強敵如林,比戰國時代還要戰國時代,齊威王也只是一個中等諸侯。
……
「齊威王不打算獻城投降?」
「對方非但不投降,而且與楚國范增結盟。齊國在東面的兵馬,即將與楚軍,回援臨淄,可能會是一場惡戰……」
蘇代雖然向齊威王留下狠話,但回到夏軍營地,蘇代憂心忡忡。
蘇代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知道齊國有多強大。
齊國,從公元前1046年到前221年,有八百年歷史,底蘊深厚。
山東諸侯國,以齊國最強大,朱溫的梁國、朱由檢的明國、魯莊公的魯國等諸侯國,實力都要排在後面。
如果不是夏軍、楚軍同時進攻齊國,齊國不一定要向楚國媾和。
「此次我們雖說是要平定山東諸國,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對付范增。既然范增引兵前來爭奪齊地,那麼只能在齊地,與之一較高下了。」
諸葛亮、李績知道與范增交戰,不可避免。
諸葛亮、李績統帥的東路軍,連下齊國十幾座城邑,兵臨臨淄,
第五百六十六章 齊威王與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