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疑惑,於是就仔細查看了一下說明。
模擬結果中,有一些非常簡單的計算,可以直觀的看到基本邏輯,然後再圍繞這些計算結果模擬現實情況。
現代的155毫米火炮,炮彈重量通常在50公斤左右,炮口初速大致在900到1100米每秒。
按照折中的1000米每秒計算,炮口動能大約是25兆焦耳,而當前的測試版電磁炮,已經可以穩定維持32兆焦的炮口動能了。
至於能量供應也不是問題。
25兆焦差不多是7度電,就算是按照現有的,75%的能量轉化率,也只需要9.3度電。
許星辰艦隊現在通用的燃氣輪機,gt25000經過了新一輪的改良,增加了間冷循環變成gt25000ic,最大輸出功率也直接提升到了4萬千瓦,相當於5.44萬馬力。
每一台燃氣輪機加上發電模塊,每一分鐘的最大發電量超過660度,理論上可以供應70次發射所需的能量。
實際上這個科研任務本身,還會把電磁炮的能量利用率提升到90%以上。
那麼一台gt25000ic燃氣輪機發的電,就可以支持155毫米的電磁炮,每分鐘發射86次。
同時,在與傳統火炮同樣的炮口動能下,憑藉比傳統火炮更加均勻的加速過程,讓電磁炮對炮彈的要求比傳統火炮更低一些,所以這種傳統火炮威力的電磁炮,炮彈的研發也不存在任何問題。
155毫米的火炮沒問題,更小口徑的火炮炮口動能更小,研發就更加沒問題了。
所以這個任務目標的難點,都集中在提高打擊精度和射速、提高適裝性和可維護性、提高能量利用率和集約化程度等方面了。
這些難點,並不是那些最難克服的部分,特別是對於艦娘而言,比人類的常規艦船,更加容易實現。
所以這個任務難度是「普通」。
這個結果許星辰大喜過望,馬上又提高了要求,嘗試一下七倍音速的高超音速打擊。
系統模擬之後,直接給了個「困難」。
155毫米的炮彈,要加速到7倍音速,需要140兆焦的炮口動能,而這門測試性電磁炮的極限,剛剛摸到64兆焦。
這就要求大量修改設計,大幅度提升能量供應。
或者把口徑限制在115毫米以下,彈重控制在20公斤以下,炮口動能控制在60兆焦以下,研發難度會有所降低。
簡單的考慮之後,許星辰建了兩個科研任務。
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實現傳統艦炮威力的常規電磁炮,另一個是實現七倍音速以上速度的,高超音速打擊電磁炮。
先把普通版的產品設計出來量產,現換掉自己艦隊內的中小口徑傳統火炮,再慢慢去研發完全體的電磁炮。
為什麼許星辰有這種追求?只是追平傳統火炮威力的電磁炮,有什麼實際的用處嗎?
對於傳統動力的艦船而言,換裝這種普通版的電磁炮,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還額外增加了後勤門類。
但是如果把平台換成綜合全電的艦船,那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
這時候傳統火炮,才是額外的後勤門類,換上追平傳統火炮威力的電磁炮,就直接減少一個後勤門類了。
電磁炮的控制和管理系統,跟綜合全電系統是天然統一的,不需要額外增加太多的專門人員。
電磁炮所需能量的來源,與艦船航行和其他設備所用電能,都是燃料艙中的燃油發電產生,這就實現了更大範圍的能量統一。
彈藥庫里不需要儲存發射藥了。
而且燃油的能量密度和利用率都是炸藥的十倍以上,電磁炮不需要專門儲存發射藥的同時,艦炮卻有了十倍以上的發射能力。
這種升級本身看着不明顯,但是對後勤而言卻是一個巨大進步,而打仗很多時候就是打後勤。
所以,沒有使用綜合全電系統的055,當然不會直接裝備不成熟的電磁炮。
而啟用了綜合全電系統的055,會有極大概率直接列裝電磁炮。
哪怕這些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