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感嘆者,設色之畫師,山石上伸展之百合葉片,盡填凝膩之紅彩,與色如赤鐵之奼紫色對應,奼紫嫣紅者是也。
奼紫一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惟成化朝御窯所獨有。
此杯的捐獻者孫瀛洲先生,對奼紫的描述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奼紫濃厚卻無光「。
過世的孫先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好在孫瀛洲先生給故宮留下了鬥彩三秋杯。
上面的奼紫一色,就是最好的回答。
因此,孫先生的弟子耿寶昌先生,給奼紫一色做了非常好,亦非常到位的詮釋,即「色如赤鐵「。
所有到今天還在爭論,什麼是詫紫一色的所謂收藏者們,去故宮見了三秋杯,就不會再爭論了。
鬥彩三秋杯上的奼紫一色,就是標本。
所以,成化五彩上的「色如赤鐵「一色就是「奼紫「。
三秋杯的繪圖與色彩搭配,獨具匠心。
百合花、野菊、蘭草、萱草和山石,大面積用釉下青花顯現
成化青花為國產料「平等青「,呈色灰藍。
而成化朝釉下青花所呈雲朦狀,與百合花葉用凝膩紅彩填裝,串串連連、點點碎碎。
這與淺澹雲朦狀的幽藍山石構成反差,顯得分外耀目。
蹁躚蝴蝶、蜜蜂填奼紫、蜜蠟黃,尤其奼紫一色,與大面積澹雅之藍形成鮮明對比,更顯超凡脫俗,高貴典雅。
紋飾繪畫線條精準細膩,蝶兒、蜂兒,繪聲繪色,栩栩如生。
蜜蜂在飛,蝴蝶在舞,花兒在笑,蘭草在飄,動靜相連,鄉居野景,躍然杯上。
《詩經·王風·采葛)有「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之說。
三秋,原指秋季的三個月或農曆九月。
後來,民間多作三年解,謂一日不見,猶如經歷了三個秋季。
其實,最能代表「三秋「的是,杯上所繪野菊和百合花都開在秋季,因此,此杯被稱作「三秋杯」。
此杯釉面泛青,肥厚滋潤,胎體細潤晶瑩,玲瓏剔透,質如美玉。
胎體在光線透視下,呈牙黃色。
碗底窄圈足露胎處,為淺澹「火石紅「。
杯底釉下青花雙方框線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巧拙楷書款。
它整體呈朦朦狀,有釉泡如珠。
以上種種特徵,才讓這件成化鬥彩三秋杯,成為成化鬥彩之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