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鄭和下西洋,帶回來蘇麻離青開始。
故宮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許多文物精品,獨缺元代青花瓷傳世記錄,也支撐此觀點。
直到1952年,英倫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譜定為14世紀青花瓷斷代標準器,並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公認,並定名為「至正青花」,從此掀開元青花神秘的面紗。
有一種說法稱,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約300多件。
其中200餘件在國外,100餘件在國內國有收藏機構。
儘管這種說法飽受質疑,但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貴。
元至正前後用於陶瓷呈色的蘇麻離青,顛覆宋人以素為美的審美標準
關於蘇麻離青最早的記載,是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的《窺天外乘》。
「……官窯,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jdz,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
蘇麻離青作為呈色料,用於陶瓷裝飾,造就了中國陶瓷史上傑出的青花品種——元青花和永宣官窯青花。
大約在元至正前後,景鎮的陶瓷工匠們,成功地將「蘇麻離青」應用於陶瓷呈色。
以白瓷為地,以蘇麻離青作料,於釉下彩繪花鳥、靈獸和人物。
宋人以素為美的審美標準,至此來了個顛覆。
東方的青花,原來可以如此濃烈。
元朝書生與西域人,在陶瓷審美觀上,找到了共同點。
十四世紀中葉,景鎮工匠們使用商人從中東販回的蘇麻離青,燒造出了亮麗的青花瓷器。
並在之後賣到全國各地、東南亞,甚至更遠的中亞地區。
青花替代影青,成為景鎮的主流產品。
蘇麻離青的最大魅力,在於成就了明亮鮮艷的元代「至正青花」。
至正,元代最後一個皇帝元惠宗的年號。
當時統治者的政權正在走下坡路,江南多地遭致割據軍閥和民間力量的反抗。
景鎮的千年窯火,能在各方戰事的間隙存活下來真是奇蹟,並且,青花大放異彩。
南方的漢族軍閥和白蓮教徒們,將青花虔誠地供奉,在一般的日常審美之上,又賦予了青花瓷純潔的精神意義。
從至正十一年起的二十年,景鎮一直陷於戰爭的旋渦。
瓷都的地位並未因此削弱,相反還得以在戰爭的縫隙里,逆勢生長。
天下人都知道青花瓷是當時最厲害的華夏製造,能帶來豐厚的貿易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