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黃釉有嬌黃(澆黃)、淡黃、蜜蠟黃、鱔魚黃等,有名的淡黃(蛋黃)為雍正新創,色薄而淡,滋潤無比。
雍正黃釉,不像康熙朝那樣在素坯的澀胎上施釉。
而是在燒好的白瓷上施低溫黃釉,所以十分潔淨。
蛋黃釉多見小件薄胎盤、碗器物。
有少量凸雕蓮瓣的黃釉盤,口徑可達40厘米。
黃釉有里外全黃、裏白釉外黃釉之分。
盤、碗的底白釉內,多有青花六字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篆書印章款的器物較少。
黃釉製品的用途,主要是祭祀用品和日常餐飲。
據《清檔》記載:雍正元年正月十六日,怡親王黃瓷盤六十件,黃瓷碗八十個。
此盤碗上,都配做銅果托果罩。
一般來說日用餐用盤、碗是不必配置銅果托果罩的。
只有盛裝供果的盤、碗,便於祭品的擺放才需要配托罩。
清代祭器所用之色,沿襲傳統的天玄地黃之說。
按照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配以對應的五色;
青、赤、黃、白、黑來祭拜不同方位的神靈。
國家大祭中圜丘、祈谷、常雩用青。
方澤用黃,日壇用赤。
月壇用白;社稷,先農用黃。
日常餐具方面,皇帝、皇后,可以無定額地使用最尊貴的黃釉器皿。
皇太后份額下,每年供應黃瓷盤二百五十個,各色瓷盤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后略少,用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碟五十。
以此類推,皇貴妃使用裏白外黃瓷,貴妃、嬪、貴人、答應、常在位序的中下等嬪妃們則與純黃器無緣。
清檔中,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茶房筆貼式常寧,送來散秩大臣茶飯房總管馬哈達等咨稱,本房奏茶飯房黃瓷碗、黃磁盅現不足用。
飯房欲添二等黃瓷碗三十件、三等黃瓷碗二十件,黃磁盅三十件。
茶房欲添黃磁盅二十件,共添一百件。
請海望行與該處燒造等語。
最後下達旨意:交總管取用。
從此可以看出,黃釉器在宮廷之內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