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又問,軍中弓弩到底有多少。
「我軍本有,加上大興山一戰繳獲,如今有臂張弩二十五,手(喵)弩十七,弓二百餘。」關羽如數家珍,細細說到。
「弓竟有兩百餘?」李孟羲詫異。
關羽搖頭,「雖有弓兩百餘張,戰弓僅有不到五十張,余者皆為獵弓。」
也就是說,除了劉關張各自配的弓,和斥候騎兵們帶的弓,近千義軍,只能組建三二十人的弓手隊。
太寒酸了。
李孟羲不由的咂舌。
一細想,黃巾程遠志和鄧茂部萬餘黃巾,也就幾百張弓,幾百張弩,黃巾更寒酸。
弓弩部隊一時半會建不起來,刀槍好造,有鐵就能找鐵匠打,弓弩的技術含量更高,就算有了匠人,原材料沒得找。
「對了,還有,可把會騎術的人,一併找出來。」李孟羲皺眉,「我軍缺馬,騎士找到之後,單編一營,儘可能不讓他們上陣廝殺,以免過早損耗。」
李孟羲這個觀點,劉備和關羽不敢苟同。
「這……」劉備欲言又止,「軍中士卒,當一視同仁,有人陣前廝殺,有人陣後窩藏,如此豈不軍心不一?」
劉備如此說,關羽也拂須稱是。
他兩人都認為,會騎術的人雖難得,但不該過於優待。
李孟羲不由搖頭。
性價比啊,沒有馬蹬和馬鞍,從零培養一個其實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太大了。
李孟羲認為,自己就算把馬蹬馬鞍鼓搗出來,雖然能縮短騎兵成型的時間,但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依然會是巨大的,會騎術的人依然寶貴。
讓金貴的騎兵兵源去拿把破刀上一線廝殺,太奢侈。
李孟羲有想建立一支成規模的騎兵的打算,因此不願讓劉備關羽浪費他的預備兵源。
雖然義軍是劉關張三人的,李孟羲認為義軍也有自己的一份。
他想的是如此理所當然,邏輯融洽。
得說服這倆人,不能讓他們把未來的騎兵拿去送了人頭。
「不行!」李孟羲態度堅決,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我軍需要一支能一錘定音的騎兵部隊,如今缺馬,但馬好繳獲,更難得的是騎術嫻熟的兵員。」
「把騎兵當步卒用,如明珠暗投,不智也。」
劉備關羽欲要再辯,看李孟羲態度異常堅決,只好聽他的。
其實劉備關羽和李孟羲產生分歧的原因,是因為兩方心裏認為騎兵的價值不同,而造成的。
李孟羲心裏認為的騎兵,那是得空找個鐵匠把雙馬鞍和高橋馬鞍做出來之後,能夾槍衝鋒的戰場推土機。
劉備關羽受限於眼光,不知道什麼叫高橋馬鞍和雙馬蹬,因此他們認為的騎兵,只是戰力比步兵高,但也沒有高太多的和步兵等同地位的一個兵種而已。
騎兵兇悍,漢朝的步兵一樣兇悍。
李凌曾經率五千步兵,憑地勢之力,射殺了匈奴數萬人。
因此在劉備關羽心中,騎兵雖重要,但沒重要的李孟羲的認為那種程度。
在保存十几几十騎兵,和穩定軍心兩個選擇之間,劉備關羽不約而同的選了後者。
在東漢末年這個時代背景和技術條件下,劉備和關羽的選擇很正確。
有着超越時代眼光的李孟羲,他過分看重騎兵,也正確。
本會爭執不下的話題,因為李孟羲之前的種種神異之處,劉備和關羽選擇無條件相信李孟羲。
對於一個知曉天下大勢的人,在三五十個騎兵兵員的問題上再相信他一次,又怎樣了?
在劉備義軍騎兵只有三十人不到,富裕馬匹一匹也沒有的時候,組建大規模騎兵的計劃便已早早的提上了日程。
先知先覺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
來自於未來,知曉漢末三國大部分歷史事件進程的李孟羲,他宛若一個人形的聚寶盆。
他一丁點超前的佈置,就能不知不覺間產生巨大的收益。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