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長安城內權勢最重者非王允莫屬,他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公認的國家功臣,無論誰設計除掉了董卓,都有權力獲得這樣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認為王允擁有目前的地位理所當然,有一人的心頭頗不以為然。
這一位,便是呂布。
未央宮外親手擊殺了董卓之後,呂布官拜奮威將軍、封溫侯,與王允共掌朝政,這樣的殊榮,足以讓許多人羨慕,但實際上呂布對此並不滿意。
先,名義上他和王允共掌朝政,可呂布在政務方面的才能極其有限,且他對商討國家大事壓根沒多少興趣,呂布除了將軍權牢牢抓在手中之外,朝中決策大權實際上集中在了王允一人手上。董卓死後長安還沒有參與到戰爭中去,也就沒呂布的用武之地,這段時間裏,所謂的「共秉朝政」不過是一句空話。
其次,王允對呂布的態度已經有了一些變化。在王允看來,反覆無常、貪杯好色的呂布乃一介武夫,雖有蓋世勇力,卻也只配「以劍客遇之」,打心眼裏根本沒有拿呂布當一回事。當初若非需要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王允根本不屑於與呂布相交,現在大功告成,王允再不象從前那樣必須借重呂布,當然沒必要繼續虛與委蛇。這也使得呂布鬱悶不已,「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王允對呂布的漠視,還不僅於此,在一件呂布極為看重的事情上,王允的立場讓呂布非常失望,那便是目前長安城內的最熱話題----涼州兵將如何處理。
誰都知道涼州兵作戰能力強悍,又對董卓忠心耿耿,呂布對涼州兵的認識自然比其它局外人更加深刻。親手殺死了董卓的呂布,深知涼州系將士對自己的感覺惡劣到無以復加,因為一個女子背主弒父的人,被人鄙夷是難免的。
因此。董卓死後,呂布便立即提議將涼州兵將盡數屠滅,這關係着他地切身利益和基本安全,只有董卓的部曲被殺光,呂布才不用擔心被他們尋仇。
但王允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呂布的提議!
「此輩無罪,不可。」
如果僅僅是這樣倒也罷了。呂布還勉強可以將王允的拒絕視作「政見不同」,治國之策王允明顯強一些,或許王允的一些深意自己還未能理解。真正令呂布寒心的是,王允在處理這件事情時地態度,很快又發生了改變。
就在昨天地朝會上。與會地群臣原本以為王允會宣佈全部赦免董卓地部下。此前地一段時間。王允一直有這個意思。可是。王允鬼使神差般突然冒出來地一番話。出乎了所有人地預料。「本來他們是沒有罪地。只是身不由已。跟隨董卓自然不得已聽從董卓地差遣。犯了錯誤。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叛逆地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會使這些人猜疑恐懼。心理上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並不是使他們安心地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接受懲罰。以免他們日後老是疑神疑鬼。」
今天地朝會並沒有就此事形成決議。是因為王允自己對此事都沒有太大把握。他還需要一點時間考慮。當他考慮清楚之後。幾乎沒有誰能夠改變他地想法。
這個變化。對呂布而言顯然是一個利好消息。但呂布絕不會領王允地情。前番呂布提議時被回絕。現在王允卻又突然一下子回心轉意。是否也可以看作他根本沒有拿呂布地意見當一回事?如果不是因為呂布仍抓着兵權。以及王允也不想落下個「過河拆橋」地罵名。恐怕呂布早已被擠出了東漢朝廷地核心圈子!
溫侯心頭地鬱悶可想而知。
呂布之所以仍然未有王允撕破臉皮。一是他對現在地地位頗為留戀。「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地榮譽。絕非呂布願意捨棄地。雖說王允對他並不太感冒。可除了王允之外。朝中群臣再無一人能壓製得了呂布;
另一方面。短短數年時間內接連背叛並殺害了丁原和董卓兩位「義父」之後。外界對呂布地風評已經壞到了極點。朝廷既是呂布地「保護傘」。也能起到「遮羞布」地作用。
因此,儘管呂布其實很想將王允抓起來暴打一頓。但見到尚書大人時,還是只得強自按捺住自己的脾氣。
由於聲名太過狼藉,很少有士大夫願意與呂布接觸,他的溫侯府向來是門可羅雀,漸漸的,呂布